破譯甲骨文字437:剝的两个甲骨文本字

标签:
甲骨文[卜刂]剝本義音訓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剝。裂也。從刀彔。彔,刻也。彔亦聲。(段注:北角切)一曰剝,刻也。[卜刂]。剝。或從卜。”
《說文》:“卜。灼剝龜也。象炙龜之形。一曰象龜兆之縱衡也。”
先看左圖:從卜從刀。這是殷商攻龜的兩種工具,卜是有著弧形刀刃的青銅鉆具(鄭州二裡崗出土);刀是刻刀(婦好墓和殷墟M168均有出土)。音訓為卜刀切,讀若bāo。
卜辭:“…剝…七月……”(甲3153)
再看右圖:從苞從刀。苞,是殷商時的一種堅果成熟時的象形,這種堅果就是當時廣泛分佈于我國北方地區的板栗(見圖三)。
卜辭:“九月。在剝”(京1569)
卜辭:“寅卜夬貞:今歲我不其受年。在剝。十月。”(乙7811)
從上述卜辭例看,殷商時七月,九月,十月都和“剝”有關。其實早在夏代的《夏小正》里就多次出現“剝”字。(《夏小正》為口傳文獻,後經孔子收集整理,成書大約遲于孔子)。
《夏小正》:“二月。剝鮮鱓。以為鼓也。”這是剝鼉皮以蒙社鼓也。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卜刂]的本義:殷商占卜前攻龜。音訓為bāo。
剝的本義:用刀剝早栗,取獸皮,削瓜果。
在現代漢字中兩字已經合併為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