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31:舌 飲

(2012-06-01 17:06:42)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31:舌 <wbr>飲 圖一 甲骨文 例三非本字

甲骨文舌字是一個獨體象形字,下部為口,口中伸出的是舌頭。兩者是連為一體的。例三不是獨體字是兩個意符組成的會意字,所以例三非本字,當另有其本義。甲骨文舌字中的散點意符是唾沫等口液,在用“舌”作為意符造字時一般省略掉這些散點。見本文圖二甲骨文飲。

需要細心體會的是舌字中的舌頭的象形有一個或者兩個分叉,其實它並非表示人的舌頭是分叉的。這是甲骨文造字的一個特點,用曲筆劃表示柔軟。用舌頭四出或者兩出表示舌頭是可以靈活自如伸縮轉動的。

當然,遠古人已經注意到某些動物有舌頭分叉現象,這種分叉的舌頭叫做“歧舌”:

《山海經》:“歧(誤為岐)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這裡的居民“歧舌”和“不死民”可能不是指人類,而是指某種動物。例如蛇在伸出舌頭時就是兩出。我將在專文考證論述。

    破譯甲骨文431:舌 <wbr>飲 圖二 甲骨文 小篆飲從今從酉從欠。《說文》中和小篆飲字互訓的是小篆歠,今寫作啜:

《說文》:“酓欠(即飲)。從欠酓聲。”酓的發音酉今切,即yǐn。今音yǎn為酉欠切。

《說文》:“歠(即啜)。酓欠也。從酓欠”故其東漢發音和飲相同為yǐn。兩個字很可能在先秦為同一個字,兩字的小篆極其相似,可能是在使用中產生了字形訛變。許慎在《說文》同時記錄了這樣兩個字并為之專門設了一個部首——酓欠

這兩個字的互訓至少告訴我們一個先秦本義,就是飲和啜是同義詞,兩者的本義都應該是喝少量的酒。今天的漢字“飲”詞義有所轉移,為一般的大口的喝。而漢字“啜”依然保留了原始的“嘗、飲”的本義。

但是,從圖二的甲骨文飲字的造字分析,“飲”在殷商時代的本義是嘗的意思。如圖,該字右側從人,該人手扶酒樽,俯身向下,伸出舌頭。左側是酒樽。這個造字說明該人是將舌頭伸進酒樽,這樣的喝酒只能是嘗酒,而不是喝酒。如果殷商時代有人要按照甲骨文造字規律造一個喝酒的“喝”,這個字應該是左側的意符“酉”橫置,右側是一個張口的“人”,在橫“酉”和“人”之間是一個甲骨文“乙(代表細流)”字。見圖三 破譯甲骨文431:舌 <wbr>飲

 據此,我們可以判定甲骨文“飲”在殷商時代的本義是:嘗酒。殷商的祭祀用酒有多種,最上乘的是鬯酒,其中在釀酒時就加進了香料。周承商制,在《周禮》中酒被分爲“五齊三酒”“齊”指的是未經過濾的薄酒,即指"泛齊""醴齊”、“盎齊”、“缇齊”、“沈齊”五種酒,統稱五齊。“酒”爲過濾去酒糟的酒。即指“事酒”、“昔酒”,“清酒’三種,統稱“三酒”。卜辭中,殷商人對于不同的祭祀對象使用不同的酒,所以嘗酒應該是祭祀前的一個必要的質量檢驗關。

漢字飲和漢字啜造字之初同出一源,在使用中“啜”保持了嘗酒的本義,而“飲”則發生了詞義轉移,用作飲酒之本義。

甲骨文“飲”造字中保留了其遠古發音為“酉人切”,即yǐn。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舌的本義:舌頭。名詞。

飲的本義:嘗酒。動詞。該字後世演化軌跡見段注:“《易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為飲。’引申之可飲之物謂之飲。如《周禮》四飲是也。與人飲之謂之飲。俗讀去聲。……又消納無跡謂之飲。《漢書·朱家傳》:‘飲其德’猶隱其德也。”後世所謂“飲恨”也是引申義,猶“隱恨”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