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32:犅

标签:
甲骨文犅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上圖這個甲骨文字破譯為“犅”應該是符合造字義理的。因為它從罔從刀從牛。但是所有的甲骨文工具書都引用了《說文》定義作為解釋:“犅。特牛也。從牛岡聲。”但是許慎的這個定義查無實據,應非本義:特在古漢語中本義做“公牛”解釋,但甲骨文“犅”造字並無“公牛”之意。
《公羊傳文十三年》:“周公用白牲。魯公用騂犅”注:騂犅赤脊。這是先秦文獻中為數不多的例證。注解“騂犅赤脊”說明在春秋時期“犅”的本義並非公牛。
注意這個犅字採用了甲骨文犅字三個造字意符中的兩個:從罔從牛。後世則字擷取其中兩個意符從罔從刀造字,寫為剛。見《集韻》
通觀甲骨文罔部首字,我發現甲骨文中除了這個“犅”字以外,還有一些用相同的造字義理創造的甲骨文字,例如:
從罔從豕;從罔從兔;從罔從虎;從罔從雉;從罔從目;從罔從人從止。多見于一期卜辭。
從罔從幸從刀;從罔從矢從刀;從罔從東從刀。多見于三期以後卜辭。
甲骨文系統的造字是有規律性的,也是科學嚴謹的。如果“從罔從某”就是用網捕捉某飛禽、野獸或牲畜的話,那麼這個“犅”也不能例外,本義就是用網捕捉牛。如果“從罔從刀從某”本義就是捕捉并宰殺某飛禽、野獸或者牲畜的話,那麼甲骨文“犅”的本義就應該是“用網捕捉并宰殺牛”。將其破譯為“公牛”是一個歷史的錯誤。
從上圖造字看,甲骨文“犅”的本義只能是用網捕捉并宰殺牛,而不是公牛(特)的意思。在該字的甲骨文中一共三個意符:牛、網、刀。其中的網既是意符也是聲符。該字的發音讀若網(明母)。
卜辭:“甲寅卜。在犅貞:今夕師(肉)不[辰]”(寧2·148)其中“犅”疑為宰牛場。甲骨文“師”本字為“肉”,引申為師。《說文》:“[辰]。動也。”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犅的本義:殷商時期的宰牛方式。先用網捕捉然後宰殺。動詞。一期、二期卜辭中的“犅”字可能不含意符“刀”。該字殷商時期發音應該讀若網(明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