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29:龐 龕 寵本為一字

标签:
甲骨文庞金文龛本训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龕。龍貌。從龍今聲。”口含切。本字雖然從今,但是發音卻是“從龍從含”。
《說文》:“龐。高屋也。從广龍聲。”薄江切。鹿同反。扶公反。音訓上本字到《說文》的東漢時期就有三個迥異的發音。說明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漢字。
從本字的造字原理分析,甲骨文龐字從广從龍,所以許慎理解為“可以住進一條龍”的房屋。既然可以住進一條龍,所以就是“高屋也”。
很明顯這兩個字的造字、本義和讀音都是混亂的,中有許慎臆解的成份。但是從它們本字字形的演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字歷史上的聯繫和本義上的相通。首先我們來搞清楚在現代漢語中這兩個字的本義:
龐:“高屋。引申為高大。”高大的房屋就是可以容納很多東西的房屋,哪怕是一條龍。
龕:“容納,盛受。漢楊雄《方言》四:‘鋡,龕,受也’。齊楚曰鋡。揚越曰龕,受盛也。猶秦晉言容盛也。”这里涉及的龐、龕、今、鋡之間是有其發音上的內在聯繫的。
現在我們回到甲骨文:
圖一的甲骨文龐正是一個高屋中容納了一條龍。注意在甲骨文字中凡從广的字很少用圖一的這個意符表示的,換句話說就是圖一的這個意符和“广”是有區別的。區別在于這個高屋少了一面墻。我們知道甲骨文中房屋的意符都是“介”字形的,圖一的每一個字都缺少一面墻。所以這個意符“广”表示的是一個類似山崖或者山洞的建築,對外是沒有牆壁的。
金文的“龕”上部是意符今;漢字的龕上部是合。無論從今也好,從合也好,它們在甲骨文中的本義都和房屋有關。參見我的《破譯97:合》《破譯100:今》
根據我的甲骨文考證:甲骨文今所从的意符亽的本義是:“晚商時期為建築的半地穴式的民居安置草房屋頂”;而甲骨文“今”的本義是:“先商人類用來記時而刻在右側(或左側)門框上的刀痕印記。”而“广”字的本義見于《說文》:“广。因厂為屋也。”意思是以山石之崖嚴為屋。就是住在山崖下的意思。這正是中國古代神龕、龍龕和佛龕的原型。
所以無論是從龍從今、從龍從合、從龍從广、從龍從宀,這樣四個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漢字都表示同一個字,直譯就是專門給龍打造的住房。而龍據我的考證就是遠古的龍捲風。古人對龍捲風一向持敬畏之心,每當龍捲風出現的時候,要用兩個祭祀壇分別祭祀。因為龍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而且它的出現總是以一種戰鬥的狀態。“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就是證明。
所以甲骨文“龐”也好,金文“龕”也好,漢字“寵”也好,這幾個字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這個起源就是供奉“龍”的龍龕。龐是大一點的龍龕,龕是小一點的龍龕。或者說龐是貴族的龍龕,龕是平民百姓的龍龕。而漢字寵也是從宀從龍,寵的引申義“寵愛”正表明了古代中國人對龍捲風的一種態度。詳細論證參見附文《中國上古時代的龍究竟是什麽?》
《辭源·龕》“盛著佛像或神主的小閤。”應該說這個“小閤”在中國的歷史存在要早于佛像幾千年。遠古的人們就曾經把龍當做神主一樣地供奉在小龕中,從《山海經》關于龍的記載看,遠古中國人和龍打交道很早以前就開始了。
卜辭:“丁卯卜。王于龐告”(后上9·3)這裡的龐可能就是指龍龕之意。
卜辭:“己亥.婦龐示二屯。賓”( 簠典42)婦以龐得名,當被視為龍的禮物,所以“示二屯”目的是爲了祈求龍為這二屯帶來一個豐收的年景,即“受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