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27:不 聿 筆

(2012-05-25 17:00:41)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音训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毛筆在中國出現的很早,先秦就有使用。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為《古今注》考:“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謂之筆。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于時。蒙恬造筆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記事用之。”研究甲骨文我們發現,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筆”這個甲骨文字了。

破譯甲骨文427:不 <wbr>聿 <wbr>筆 圖一 甲骨文 筆之初文

《說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說文》:“筆。秦謂之筆。從聿竹。”段注:“鄙密切”。

《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甲骨文“聿”就是漢字“筆”的初文。從圖一甲骨文“聿”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該甲骨文字一直被破譯為“聿”,從不從又。這個本字的破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該字的殷商發音應該是bi(入聲)而不是它今天的發音yù。

該字殷商正確的音訓是從不從又,為不又切,即發音為biù,但是該字是一個入聲字,古入聲字均為單韻母字,所以“聿”在遠古的正確發音是bi(入聲)。段注的“鄙密切”正是一個入聲字。這個bi正是“不律”二字的合音,所以吳地和蜀地將其稱呼為不律,這個語言現象說明在吳地和蜀地已經將這個入聲字的發音時間“拉長了”。今天漢字“筆”的普通話讀音bǐ正是這種“拉長”的結果。

該字的造字從又從不,又即為手,而不則是樹根的象形,也是毛筆的象形。

秦小篆在書同文的基礎上,將“聿”加了一個“竹字頭”,這是多此一舉。因為該字的初文中就已經包含了竹根或者樹根的本義意符——不。爲什麽還會加上一個竹字頭呢?這就要用許慎的轉注法去給以解釋。所謂轉注就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竹字頭”就是建類一首,所有與“竹”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字都被冠以“竹字頭”。目的是建立一個部首以容納所有的和竹子有關的漢字。于是,新的漢字“筆”就產生了,并沿用至今。所以《說文》的“秦謂之筆”四個字是在“筆”字的定義中出現,而“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卻是在“聿”字的定義中出現的。這一細微的變化證明“筆”字正是為秦人所創造。

破譯甲骨文427:不 <wbr>聿 <wbr>筆 圖二 甲骨文  甲骨文“不”我在《破譯196》中有考證,本義是樹根。其上部的一為地面,這個意符“一”在卜辭中可以省略(參見《破譯426:竹》),所以圖一甲骨文字可以視為從不從又。

目前已經發現的卜辭辭條涉及“聿”的均作為地名,所以暫時還無法用卜辭來證明“聿” 的本義就是“執筆”:

卜辭:“在聿”《京1566

卜辭:“于聿田女(女字存疑)”(甲1925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聿的本義:執筆。動詞。古音為bi入聲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