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28:公 曾 分

标签:
甲骨文公曾分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甑。甗也。從瓦曾聲。”
《說文》:“瓮。罌也。從瓦公聲。”
所以徐中舒將公、曾兩字破譯為甕和甑的初文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贊同徐中舒的觀點。但是我們還必須搞清楚公字的遠古發音是wèng,甑的發音是曾甕切,為zèng。同理可以推斷甲骨文“分”的發音為fēng。其共同的韻母從公切。今天在晉、陜方言仍然如此。
卜辭:“…庚子…臿曾伐…”(前6·54·1)其中的曾字有可能是指甑。
卜辭:“貞:牝分”(續6·25·9)
卜辭:“羖分”(前5·45·7)
兩例中“分”的意思是每年夏曆四月將母畜和小畜分開以強行斷奶,使小畜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參見《夏小正》和《禮記·月令》
從造字上看,三者都是一個容器:公的生活原型是甕;曾的生活原型是甑;分的生活原型是牲畜的胴體。
從本義上看,三者的原型具有共同的形式上的格式塔:上開口,中空,下為封閉容器。甕上部是小口或直口,中空,下為圓底;甑上部為直口有沿,中空,下部為圓底。段注按:“厚半寸。唇寸。七穿。按甑所以炊蒸米為飯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篦蔽其底。而加米于上。”;分的本義是宰殺牲畜取下頭部后,再用刀剖開牲畜胴體。牲畜的胴體都是上部為頸口,空腔,下部封閉。
甲骨文的甑字和分字分別省略了下部的“口”。在戰國古文中甑字下部的“口”還有少數保留的情況。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公的本義:甕的初文。指遠古時的陶甕。
曾的本義:甑的初文。指遠古時的陶甑,后有木甑。
分的本義:宰牲時,用刀剖開牲畜的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