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005
  • 关注人气:3,9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附:】卜辭中的方國

(2012-05-08 19:11:46)
标签:

甲骨文

卜辞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研究甲骨文時我們經常碰到卜辭里的方國問題。這裡的“方”與“國”是兩個不同的陣營。見于《左傳·定公四年》: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爲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蔔、史,備物、典策,官司、彜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虛。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于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虛。皆啓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阙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虛,啓以夏政,疆以戎索。”

這是商末的氏族之分。其中被成王封于殷墟的都是過去殷商的臣屬,他們過去的領地在卜辭中均被稱為“×國”。而上述被封于夏墟的氏族都是亡夏的子民,他們的封地卜辭中均稱為“×方”。

卜辭中單獨一個“方”字系指土方的簡稱。土方就是商湯滅夏之後夏的遺老遺少們一直盤踞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帶。所以在卜辭中凡是和土方聯手抗拒商王朝的氏族均被稱作“×方”。他們的領袖在卜辭中稱為“方伯”。因為商、周制度是“千里之外設方伯”。這裡的“伯”是一種官銜,比侯低一級。殷商的自己人封伯稱“×伯”,而敵對勢力也被商封伯,稱“×方伯”,目的都是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種“以夷制夷”的策略。所以卜辭中會見到“余其從多田(甸)于多伯征盂方伯”這樣“以多伯征某方伯”的現象。

凡和土方結成統一的反商戰線的國家在卜辭中都稱為“×方”,這就給我們辨別卜辭中的兩大陣營提供了方便。卜辭中的“方”據王玉哲統計主要有:土方、鬼方、工方、羌方、人方(即夷方)、虎方、龍方、御方、馬方、印方、黎方、基方、井方、夯方、……亘方、興方、林方、大方等等。這還不是“方”的全部。這些敵對的氏族在卜辭中被通稱為多方。所以卜辭中有“伐多方”的記載,這裡的多方不是某個國家或氏族,而是幾個與商作對的氏族。請對比下面兩種註釋:

《尚書·泰誓下》:“維我有周,誕受多方。” 孔傳:“多方,衆方之國。”

《尚書·多方》:“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尚書>‘多方’》:“今按:方者, 殷周稱邦國之辭……多方謂多國多邦,蓋無可疑。”

孔傳的注解是正確的。多方是衆“方”之國。而楊樹達的解釋是不確的。

再舉一例:“‘沚方’、‘土方’目前所見的材料還是以甲骨文卜辭為最多。在甲骨文中有‘沚方’‘沚國’‘在沚’‘令沚’‘沚不受年’‘王比伐土方’等辭例。”引自《早期夏文化與先商文化論文集》P409“沚”在卜辭中有幾十個,關于這個“沚方”在卜辭中只一見(屯4090),因為沒看見這片卜辭不能妄下評語。但是在卜辭中大多數“沚”不見“沚方”的提法。從卜辭內容看,沚方只一個位于今山西汾河邊的一個和殷商很親近的小國,它被夾在土方和工方(共方)兩個反商大國之間,所以就常常收到這兩個鄰居的欺負。每次受到欺負時,沚國就派人去大邑商告狀,商王便會出兵討伐土方和工方。

沚方的首領被商王冊封為“沚伯”,卜辭中最常見的沚伯叫“沚聝(或戛)”至于爲什麽“沚”在卜辭中很常見而“沚方”在卜辭中僅一見,原因可能一是誤讀。二是可以用王玉哲的研究來解釋:“這兩類性質不同的方伯、方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前期是商的敵國,後來臣服于商。還有的對商是時叛時服的。”《中華遠古史》 所以當他們臣服于商的時候,卜辭中稱其為“×國”,而當他們背叛商的時候,卜辭里就稱其為“×方”了。按照這個觀點,沚在早先是土方的盟友被稱作沚方,後來投降了商,得到商的庇護,就稱之為“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