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九:苗

(2012-05-07 15:54:01)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九:苗 圖一 例一例二從木  例三從艸(或從屮) 例三为甲骨文 苗

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九:苗 圖二 甲骨文 這兩個圖中的甲骨文字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字:圖一的簠歲24和簠歲17從木,樹根扎在泥土裡。這個字王國維曾經考證說是:“按古封邦一字…卜辭…字從丰從田,即邦字。邦土即邦社。”圖二和圖一的乙6978則從屮,也就是從艸,草根也是在泥土裡。從甲骨文到小篆時期,屮和艸都是同義的,可以通用的。本文考證後者。見圖二。

甲骨文重新問世百餘年來,眾學者都認為這兩個字是同一個甲骨文的訛變形式,工具書也是將兩個字收錄在甲骨文“邦”條目下(《甲金篆隸大字典》),或者省略從艸(屮)的這個字(《古文字類編》)。但是這個字在甲骨文中確實存在,所以就有必要甄別一下它。

卜辭:“…子~立…”(乙6978)卜辭僅此一見。因為是人名,你可以解釋為“子邦立”也可以解釋為“子苗立”。有學者會問:誰說這個字是“苗”了?

台灣中央大學學者程一凡解釋圖二這個字說:“甲骨文的‘苗’確是‘田中出苗秧’之意”《辨苗兩則:物質文化中的故事》引自《早期夏文化與先商文化研究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 程先生還在這篇論文中將甲骨文“苗”和堯舜時的三苗以及我國南方的苗族聯繫在一起。其理由主要就是苗是水田裡的秧苗,所以它和我國遠古南方文化種植的水稻發生密切的聯繫。

比較圖二和小篆的“苗”我們發現:圖二的甲骨文苗從屮從田,是個會意字;小篆苗從艸從田,也是個會意字。從造字看這個甲骨文字是“苗”大致是不會錯的。

從語音看,圖二的甲骨文字遠古發音為miáo。該字的最小造字結構為:從土、從冖、從艸省。按照魏文成的反切拼音法,該字的發音為:冖艸切,讀若miáo。會意為水田中的幼草。

《說文》:“屮。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由于許慎的這個定義中包含了初生的木,所以圖一中例一和例二是不是邦就很值得商榷了。在此闕而不論。不過該字的發音卻很值得玩味。它從木從土從宀(甲骨文宀冖音近義同,可以互用),所以該字的讀音為木宀切,讀若蠻。巧合的是“苗”又被稱作“蠻”。

呂思勉說:“西南諸族,最為錯雜,而名稱亦猥多。我國古代,通稱為蠻,後世訛而為苗。”《中國民族史兩種》看來呂先生的這個結論下得早了一點,因為我們今天發現,遠在殷商時期這個“苗”本字就已經存在,發音和今天相同。當時殷商人對這個西南苗族甚至還有“蠻”的稱呼。從文獻上看,郭璞注《山海經·海外南經》:“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其餘散見于《尚書》《禮記》《史記》《淮南子》《呂氏春秋》《韓詩》《後漢書》等均有記載。呂思勉辟第八章專門探討苗族,足證苗族作為姜姓苗裔之存在,它的歷史甚至早于堯舜時期。而與“三苗”歷史相伴隨的是中國南方水稻北上種植且時盛時衰的歷史。這段歷史的考古學發現據程一凡考證正是中原大地的屈家嶺文化向王灣三期文化的轉折期(亦即大禹在河南陽城登基之前),圍繞這一歷史時期的考古業已提供了水稻在黃河流域種植的物證——稻草莖和稻穀殼遺存,碳化的水稻顆粒,陶器和建築材料中夾雜大量的水稻穀殼和稻草莖遺存。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苗的本義:水田裡的草木或水稻幼苗。名詞。引申為種水稻的氏族——苗族(即蠻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