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五:甲骨文造字的視角

标签:
甲骨文造字视点视角造字方法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易經·系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灋於地。觀鳥獸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遠古中華造字的基本法。所有的漢字追溯到其源頭,每一個漢字都有其客觀的依據,就近取象于人身、獸身和所有的生物活體的自身象形,遠的取自自然界各種客觀對象的表像及其本質的特徵。
就甲骨文的造字而言,每一個甲骨文字的造字雖然有特定的對象作為客觀依據,但是其觀察對象的視角卻是多變的。這是因為很多事物就人的觀察視角常常不能正確地認識,必須多視角地去觀察客觀事物才能夠把握住事物的本質特點,才能夠使所造的甲骨文字最準確最科學最本質地反映出事物的特點。
現代標準件的設計最常見的視圖有三種: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就每一種視圖而言都僅僅反映出設計對象某一個面的形象和特點。然而它們都有各自觀察角度的局限性。例如甲骨文“龜”有兩種造字,側視和俯視,如圖一:
研究甲骨文系統我們會發現,甲骨文系統的造字採用了多種的視圖角度:
一,正視角度造字:例如日、月、暈、旦、昔和龍等字,遠古人類只有一個角度去仰視它。又如叀、甫、木、未、示、若、余、啟、登、牛、羊、羌、王等字都是這樣,它們只能從正面表現最為本質,所以正面是最佳表現的角度。木和未即使從側面觀察得到的也是正面觀察的效果。而它們的俯視圖只能看到一片綠色的雪花。同樣所有的植物一般都用正視角度造字。
二,側視角度造字:大多數獸類象形字都是用側視角度去觀察造字的,例如虎、虤、鹿、犬、豬、狼、兕、象、為、龜、魚等,只有從側面才能夠把握住它的本質特徵。象狼和狗的本質區別是狼的尾巴長而下垂,狗的尾巴短而上翹。這就只能側視可得。
三,俯視角度造字:周(略)除了上面提到的龜字和方圓二字運用了俯視造字手段外,凡涉及一個區域的甲骨文本義均採用俯視造字,原因是只有俯視才能看出區域的大小和形狀來。這類字例如丹、青、牢、泉、淵、洹、區、興、囧、受、其、單、乍、井、行等等。昆蟲類也常用俯視角度造字,例如蛇、萬、黽、蠶、蟲等等,這些字只有在俯視情況下才能夠看見整體形狀。河流名稱一般採用俯視角度造字。
四,散點視角造字:說到散點透視,我們習慣上就聯想到中國山水畫的構圖視角。其實早在甲骨文造字中,古人就已經熟練地運用這種手法了。他們將站在不同觀察點看見的東西歸納在一個甲骨文字中,以同時表現出某個被觀察物的方方面面,以求得到一個對某物體的比較全面的認識。例如甲骨文鼎字可以同時看見四隻腳,而且是四隻向外傾斜的腳。這類造字有苴、蒿、艿、春、暮、殷(蓐)等字。由三個以上的義符會意的甲骨文敘事造字一般都是散點造字。例如我們在《破譯400》中列舉的。
图三。散點透視的造字方法適用于複雜本義和複雜場景的造字,有些散點造字的甲骨文本字不是用單獨一個漢字就能破譯的。它們在一個本字中包含了一個複雜的敘事。
甲骨文造字的角度無非上述四種。可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最佳視點,多變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