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至四百十四:鏡像異構造字

(2012-04-25 16:48:01)
标签:

甲骨文

镜像异构

造字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當你照鏡子的時候你會發現鏡子裏面是另一個相像的你。這樣兩張臉互相之間成為鏡像。其實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你的左手和鏡像的右手相像,左邊臉上的一刻痣鏡像中是在右邊的臉上。這就叫做鏡像異構,這個名詞來自有機化學。

在甲骨文造字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字都是這種鏡像異構的造字:

破譯甲骨文字至四百十四:鏡像異構造字 六組甲骨文的鏡像異構造字舉例

上排依次:左手右手、     丘內、          上弦月下弦月

下排依次:今今、         私公、          上下          以上六組都不是同一個字。

上左一組:甲骨文造字中右手的“右”在東漢以前泛指左手或右手。但是“左”字僅指左手。所以《說文》有“右。手也。象形。”“左。左手也。象形”。

上中一組:甲骨文“內”字是“丘”的倒字,屬于上下的鏡像異構。丘本義是山之間的窪地,所以內是地穴或者是墳墓。甲骨文商從帝頭倒丘尾,正是指商地原是遠古帝王的墳墓。所以關于甲骨文內字有一種觀點將其破譯為“穴”是非常有道理的。

上右一組:左邊的是下本個月的月亮,開口向右;右邊的是上半個月的月亮,開口向左。所以在卜辭中這兩個“月”字所對應的時間並不是一個月,而是僅指上半個月或者下本個月中的某幾天時間。

下左一組:這兩個字都是甲骨文“今”,但是依然是有細微差別的。今的本義是用刀在門框的木頭上刻上痕跡以記日。最下面一橫在左的表示刻痕在左邊門柱上,反之亦然。這個字有一種下面一橫寫在中間,和兩邊門框都是斷開的,這個字就應該別有本義。它不是今字。

下中一組:左側為甲骨文“私”字,右邊是甲骨文“公”字。兩個鏡像造字互為反義詞。後來漢字的“公”從八從私也是這個造字原理。因為“八”本義為反為別,故背公則為私也。

下右一組:上和下也是一組鏡像的上下異構造字。這兩個字也是互為反義詞。

綜上所述,甲骨文造字中的鏡像異構很多都不是同一個字,它們的本義有些是互補的,有些是相反的。但是它們的內在是有密切聯繫的。

同樣的例子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很有很多。例如甲骨文止的左右鏡像異構分左腳和右腳;止的上下鏡像異構為走去和走來(參見《【附】甲骨文往和迋》)甲骨文山的上下鏡像異構體是都邑的城門,也是取山上空,城下空之意。所以倒山字常用作“天門”之意,用在和天象有關的造字上。又如甲骨文中心的“中”,旗幟上下的飄帶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這是風向不同所致。

 

以上所列舉的甲骨文鏡像異構的例子大多發生在獨體象形字的範疇。當鏡像異構造字現象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符組成的會意字上時,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甲骨文“元”從示從人,人的側身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本義不發生變化;

甲骨文“吏”“史”“事”,可以是左手執工具(例如筆),也可以是右手執工具;

一個特例是甲骨文“明”,其中可以是左日右月,也可以是左月右日。我認為有可能這兩種用法是各有所指的。左日右月是指太陽落山的時候月亮升起;左月右日是指旭日東昇時月亮落山。但是會意字“明”的這種鏡像異構並不改變它的本義和發音。

第二類鏡像異構不改變本義的甲骨文字絕大多數是會意字。這種字例還有甲骨文的“若”“介”“令”“啓”等等。

認真檢查甲骨文字系統,我們還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但是無非兩種情況:甲骨文象形字的鏡像異構和甲骨文會意字的鏡像異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鏡像異構造字是甲骨文象形造字的一種常用手法。鏡像異構造字不僅會改變象形字的本義,同時還會改變該象形字的發音。鏡像異構造字所創造的兩個鏡像異構的象形字內在是有著密切聯繫的。另外,鏡像異構也常常出現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義符組成的甲骨文會意字中,而甲骨文會意字的鏡像異構體之間本義和發音都不發生變化。推測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可能和甲骨文造字的不同階段有關。在甲骨文系統中最先創造的應該是獨體的象形字,後來才出現由兩個以上義符組合的會意字。鏡像異構出現在獨體象形字的造字階段,而會意字的鏡像異構現象則是由沿襲的書法習慣所導致,因為會意字都是基于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依據我們得出的這一個初步結論,我們來分析一下甲骨文“司母戊”還是“后母戊”的爭議:

 破譯甲骨文字至四百十四:鏡像異構造字 20113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節目的播音員將“司母戊鼎”念成了“后母戊鼎”。引發了一場正字風波。我們看到甲骨文“司”和“后”都是會意字,從匕從口,這兩個字恰恰是一對鏡像異構的造字。按照上述結論:鏡像異構也常常出現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義符組成的甲骨文會意字中,而甲骨文會意字的鏡像異構體之間本義和發音都不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司母戊”就是“后母戊”。依據魏文成所發現的中國遠古文字反切法,這兩個字的反切發音也是相同的。這就啟示我們“后”和“司”在遠古的發音可能是相同的,後來在使用中分化為兩個不同的漢字了。“后”字本義是指遠古的帝王和諸侯。卜辭中后、司一字,其本義為商王妃。主要管理宮廷內的衣食住行和生兒育女。

卜辭:“乎后……”(乙6273

卜辭:“甲戌。余卜:取(娶)后”(存2·589

卜辭:“丁卯卜:后妣咎”(鄴3·47

三條卜辭均可將“司”或“后”視作一個人或者一個女人。當它用作動詞時,引申義為管理事物。它們倆本是同一個甲骨文會意字的鏡像異構的表現形式。后演化出金文祠。殷商時可引申作“祠祀”解。卜辭中有“司母”“司戊”“司室”和“司母大室”的用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