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三:丩

标签:
甲骨文丩本義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該甲骨文字破譯為丩是較妥當的,但是它的殷商發音應無可考證。因為該字的甲骨文是上下對稱性的造字,而小篆和漢字丩都是不對稱的造字。由于其甲骨文筆劃的不規範,也無從用其它古文字來印證它的發音。這是甲骨文造字的一個最大的缺陷:很多字和它的讀音沒有必然聯繫。其系統中的象形字和表示動態的曲綫造字的讀音更是如此。
《集韻》:丩“居尤切。音鳩。延蔓也。瓜藤之屬遇它物縈繞之乃得上引。象象牽連交繚形。叫、收、糾等字皆從此。”
《說文》:“丩。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段注:居虯切。
比《說文》更早一點的《詩經》中,有“糾”字凡三見。“糾糾葛履”“舒窈糾兮”“其笠伊糾”都是作編織、糾纏解。從甲骨文本字看,丩可以視為糾的初文。
在考證甲骨文字的動態表示的有關文章中,我提出甲骨文造字中曲綫表示流動、流淌、彎曲、柔軟、顫抖等動態意象。甲骨文“丩”正是由兩根相像的曲綫勾連而造字的,由于是兩個義符構成,所以是一個會意字。曲綫代表植物的藤蔓,作勾連、糾纏狀,所以甲骨文丩是一個動詞。山中有藤攀緣灌木樹枝而生長;蔬菜有黃瓜、瓠子、葫蘆的青藤都有緣竹架而生長的特點。小篆丩部首還有兩個字:從茻從丩者,謂林莽間藤蔓絞纏;從系從丩者,謂草繩以三股糾結搓制而成。漢字中尚有一字從蟲從丩者,謂條狀的蟲糾結在一起,發音作求。卜辭中有兩條涉“丩”(後下26·5和乙2844),其中未識字多,有殘缺而不易破譯,從略。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丩的本義:植物藤蔓相互縈繞糾纏以生長。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