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二:月部首 未識字22

标签:
甲骨文未识字22月食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以上三個甲骨文字是破譯月部首的副產物。上圖中例和右例互為鏡像,但是严格地说它們不是同一個本義,這兩個字和甲骨文“月”一樣有著嚴格的方向性,方向不一樣,本義就不一樣。遺憾的是這兩個字在學界有兩種主流觀點:
一是認為它是甲骨文觵(即觥),是一種牛角挖成的飲酒器。例見《甲骨文字典》:“[解字]象牛角之形,當爲觵之初文。《說文》:‘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從角。黃聲。其狀觵觵,故謂之觵。俗觵從光’。[釋義]用于祭祀之角爵。”二是認為它是甲骨文觿,是一種尖角的用來解繩結的工具。例見《康熙字典·觿》:“《說文》:‘觿。佩角銳耑可以解結’。《詩·衛風》:‘童子佩觿’。《朱傳》:‘錐也。以象骨為之。所以解結。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飾也’。”
但是以上兩種觀點在解釋卜辭時遇到了挑戰:
卜辭:“癸卯貞:弜囗高祖王亥~叀尞”(后上21·13)意為高祖王亥在月食時祭祀。
卜辭:“貞:婦好囗,~”(續4·30·5)婦好囗,遇到月食發生。
卜辭:“貞:亡~”(合5468) 月食沒有發生。
三條卜辭均不能解釋為“兕牛角可以飲者也”。王國維考證過觵的形制。阮元在釋《毛傳·卷耳》“我姑酌彼兕觥”下云:“器制似爵而高大。蓋作犧首形。有兩角。”王國維考證說:“阮釋《毛傳》非是。然由其所說,足知此器無雙柱而有三足,又比爵為高大,與宋以來所名為角者無一不合。”考據頗多,不再一一抄錄。既然這個所謂的“觵”不是兕牛角,則本字依象形做出的破譯就失去了說服力和合理性。僅就“三足”“比爵高大”和“蓋作犧首形”三點已經足夠證明該甲骨文字非“觵”也。
三條卜辭也不能證明該物就是觿。觿是古代成人隨身攜帶的用于挑開繩結的工具,上圖甲骨文字中平行的兩橫是什麽意符呢?反證一下:如果這個東西就是古代所謂的觿,那麼上下這兩橫應該是兩端不出頭的。以我長期對甲骨文的研究,這兩橫應該是會意符號。
再看上圖左例甲骨文。上從意符天門(倒山字),下從中例和右例的本字。這個字也是甲骨文未識字之一。是一個會意字。卜辭:“貞:~其災(同音假借)弜。”(人360)從內容看應該與天象示警有關。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凡有這個倒山字的天門意符的字都和天氣天象有關。例如霾、霖、霋、雪、雹等等。我的考證業已證明了甲骨文中沒有單純的聲符,凡是聲符一定是意符兼聲符的。所以上圖三個甲骨文字都是與天氣或者天象有關的字。
這樣三個字與什麼樣的天象有關呢?或者說它們的本義是什麽呢?
破譯此字的關鍵在上圖中例和右例的甲骨文字。其上下兩橫是會意符號(按照傳統應該稱之為指事符號),上面一橫的示意是月亮失去了一半,故該字的主體是半月牙形。下面一橫的示意是月亮又失去了一部份,只剩下三分之一。這種造字方法我們在破譯甲骨文“冬”和“絕”字是遇到過。月亮先是失去了一半,接著又失去三分之一。這個月亮又是從天門中出來的,說明發生這一切變化的過程中月亮還掛在天空中。這種天文現象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月食。所以上圖中左中右三個字的本義是一樣的:月食。至于月亮的缺口爲什麽會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那是爲了說明月偏食發生時的狀態而已。
上圖左例為甲骨文月偏食,中例和右例也是月偏食,但是其中省略了天門的意符。
月偏食和月食一樣,在民間有個通俗的說法叫做:天狗吃月亮。如果天狗將月亮全部吃掉以後在吐出來,這就是月食;如果天狗將月亮吃掉一部份然後吐出來,這叫做月偏食。這個字到底是表示月食呢?還是月偏食呢?這就要取決今後可能出土的新的甲骨文字來甄別它了。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月食的本義:地球位于月亮和太陽的中間位置,太陽光線將地球的影子投射到天門中出來的月亮的表面,遮住部份月亮表面或者遮住全部整個月亮的表面的現象。上述三條卜辭中的這個字可能是中國遠古最早對月食現象的記載。至于是月全食還是月偏食尚待進一步考證。本字为甲骨文叙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