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四百十一:最後的殘月——[月彔]

标签:
甲骨文[月彔]本字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天文學指出在一般情况下,農曆每個月三十和下個月初一,夜空里是看不見月亮的。但是由于一個朔望月有29.53天,所以在特殊情況下三十和初一的夜空也看見過C形的娥眉残月。在漢字系統中就有這樣兩個漢字,它最初收錄在《說文》里:
《說文》:“朓。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朓,發音條,土了切。
《說文》:“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朒,發音綠,女六切。段注:“朓、朒皆言月之變也。”就是說朓和朒都是月亮難得一見的異象。有關朓朒二字的定義還見于《尚書·五行》。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殘月是指每月廿七或廿八黎明前本月夜空中最後一次看見的月亮。它象一個英文字母C。從《說文》到今天的漢字工具書中卻找不到一個本義是“殘月”的漢字。但是智慧的殷商人卻創造了一個甲骨文字代表殘月。
[月彔]是一個會意字,從右口月,從彔。發音應該是綠,女六切。
爲什麽這樣破譯其本字呢?我們結合上文許慎的朒字定義:“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這裡的“縮朒”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同“朔朒”,也就是朔[月彔]之意。兩者屬于同音字假借,意思是朔日下半夜殘月見于東方的夜空。那麼去掉這個限定時間的朔(縮)字,剩下的就是[月彔],是下半夜殘月見于天空的意思。這是甲骨文[月彔]的本義。如果娥眉狀的殘月見于月末就是[月彔],見于初一下半夜就是朔朒(縮朒)。所以這兩個甲骨文字當時的發音是相同的。都是女六切。
就該字的本字看,它左側從月,這是一個右口月,說明該字的本義與殘月有關。它的右側從彔,說明它與打水有關。在《破譯389》中,我考證了這個“彔”的本義:遠古汲水用的雙腹耳下口尖底陶瓶。引申義:轆轤。引申義:打水。但是殘月和打水這連個意符的會意是什麽呢?
殘月就是每月月末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邊的C形的娥眉月。打水就要了解一點民間的習慣了。我國農村有清晨挑滿水缸的習慣,因為清晨的井水經過一夜的沉澱最乾淨,而清晨的河水也是一夜沒有污染的淨水。朱柏廬《治家格言》中也有“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的要求。所以這個“彔”的意符代表的是打水,表示的時間卻是黎明時分。如果你在農村的村子里生活過,你就會知道早晨村子里走動的很多人都是在挑水。
所以這個甲骨文字的本字就是:黎明時看見的殘月的意思。而黎明前能夠看見殘月的最後一次的時間是農曆廿九的黎明之前。所以甲骨文[月彔]的本義是最後的殘月。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月彔]的本義:月末最後一次看見的黎明前的殘月,時間約在廿八或廿九的黎明之前,位置是東方的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