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一:禹、禺本為一字(金文)

(2012-02-23 20:06:16)
标签:

甲骨文

金文

相同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2005年,保利藝術館從香港購回了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遂公簋》。該簋的98字銘文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前了近700年。《遂公簋》開篇曰:

“命禹傅土隋(墮)山浚川”

此物證直接證明了大禹的歷史存在,間接地證明了夏作為一個王朝也許存在過。其實禹的存在早有《尚書·禹貢》記載:“禹傅土墮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詩經》中也多次提到大禹的功績:“維禹甸之”“維禹之績”“纘禹之緒”“禹敷下土方”“設都于禹之績”等等。孔子在《論語》的泰伯、憲問、堯曰等篇中五次提及大禹。

但是,甲骨文中至今不見“禹”字。或者,是我們還不認識這個甲骨文“禹”字。

現在最早的“禹”字見于商周的金文,如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一:禹、禺本為一字(金文)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一:禹、禺本為一字(金文) 金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九十一:禹、禺本為一字(金文) 金文

我爲什麽要將金文“禹”和“禺”排列在一起呢?細心的讀者一看便知,這兩個金文字其實是一個字,發音也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字的區別僅僅在于頭部不一樣。

《說文》:“禹。蟲也。從厹象形。”段注:“夏王以為名。學者昧其本義。”

《說文》:“禺。母猴屬。頭似鬼。從甶從禸”

據許慎搜集的證據。“禹”和“禺”本義都屬于動物。禹是一條蟲,這是我們想起了顧頡剛先生著名的考證“禹是一條蟲”。禺則是母猴之類的動物。這和歷史上的夏王大禹有什麽聯繫嗎?爲了證明“禹禺一字”,我們就必須首先證明這一點。

禺是母猴說的是年富力前時期的大禹,也就是那個治水的大禹:

《莊子·天下》:“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槖耜而九雜(疑為厹,華注)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勤勞天下也如此。”

《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

《呂氏春秋·求人》:“禹……憂其黔首。顏色黧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

這一時期的大禹說他像一隻猴子是非常真實的寫照。《汉书·武帝纪》里颜师古所引用《淮南子》有這樣一個大禹的故事可資為證:

“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爲熊。謂塗山氏曰:‘欲饷,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到嵩高山下,化爲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啓生。”

塗山氏看見的一隻熊正是大禹,應該說這不是一個神話,而是一個歷史的傳說。據史籍記載大禹治水從五年到十三年不等,但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所以說“禺”是一隻母猴正是人們對這一時期大禹的真實描述。

“禹是一條蟲”說的是晚年的大禹,他因為長期地勞累加之作為夏王“憂其黔首”終于身患偏枯之疾(中風)而半身不遂。禹父鯀得的也是中風病。究其原因應該是長期在風雨中治水所導致:

《帝王世紀》:“世傳禹偏枯。步不相過。” 這就是道家著名的“禹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蘇。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蘇。

所謂偏枯就是一條腿基本癱瘓,每一步都是由一條腿拖著另一條腿前進。所以在操勞多年以後,大禹變成了“一條蟲”。

禹是指大禹,禺也是指大禹。這兩個字發音是相同的,本字字形差別不大。小篆中的“禺”歸于“甶部”,上從丿。《說文》:“甶。鬼頭也”,應該也是“母猴頭也”,這些都是大禹治水時的光輝形象。我一直在設想,也許當時大禹的外號就象我們今天稱呼某個朋友為“猴子”一樣是一個昵稱。禺上從丿,禹上也從丿。大禹的禹字上的一“丿”如果將兩端向下連接下面的口,出現的正是漢字“禺”,這是因為在長期的使用中文字歧化了,成為兩個不同的字。現在到了還其歷史本來面目的時候了。金文中“禹”“禺”本為一字。

奇怪的是,大禹這樣一個偉大的君王,在金文中已經用到名字分歧為兩個字形了,但是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卻沒有出現?或者我們沒有辨認出來?或者某個甲骨文字就是大禹的“禹”而我們破譯錯了?我認為有錯譯本字的可能的,那么这个甲骨文字是哪一个字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