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祿 綠 剝

(2012-02-20 17:33:44)
标签:

甲骨文

绿

本义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wbr>祿 <wbr>綠 <wbr>剝 圖一 甲骨文 后又寫作录 這個字在金文以後作為一個造字的聲符參與了許多形聲字的造字,例如:祿、錄、綠、淥、碌、逯、箓、菉、琭、椂、鵦等等。還有一個漢字剝,這個剝在《詩經·七月》中發音為撲。所以這些字的共同點是都採用了“彔”作為造字的聲符,而且其本義與“綠色”都毫不相干。這樣一來,漢字“綠”顯然被邊緣化了。所以我認為這個“綠”原本和“緣”是一個字,在傳寫使用中產生了分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wbr>祿 <wbr>綠 <wbr>剝 圖二 甲骨文 綠(緣)這個甲骨文字一直以來被專家學者們釋定為漢字“緣”,但是從甲骨文本字看,它與甲骨文“彔”是同源字。所以這個甲骨文本字正確的譯定應該是“綠”,但是它卻不作“綠色”解釋,它的本義是《說文》的“緣。衣純也。”就是指在衣服的領口和袖口鑲上的一圈布邊。這是一個引申義,其本義正是圖二造字中從系從彔的會意:鑲在雙腹耳小口尖底罐瓶口的絲繩。爲什麽這樣說呢?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wbr>祿 <wbr>綠 <wbr>剝 圖三 仰韶文化時期的汲水器 雙腹耳小口尖底罐 圖三所示的就是甲骨文“彔”的远古生活原型。

在西安半坡博物館里開設了“雙腹耳小口尖底罐之謎”的專題陳列。這種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時的汲水工具,特點是小口,尖底,在腹部偏下的地方有兩隻拴繩用的耳環。圖中這種栓繩子的方法是錯誤的,用這種方式不可能汲取到水。因為雙腹耳在腹部偏下,當汲滿水的瓶子提出水面時由于重力作用必然瓶口向下,水就會流光。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wbr>祿 <wbr>綠 <wbr>剝正確的拴繩方法是將繩子拴在瓶子的小口處:空瓶入水后,上腹部因為重力向下汲滿水,瓶身因為汲滿水而直立,這時只要將瓶子拉上來就可以得到一滿瓶的水。用來拴住平瓶口的絲繩就是甲骨文“緣”的本義。其引申義就是指在衣服的領口和袖口鑲上的一圈布邊。所以緣的本字應該是“綠”,發音為入聲“lu”,今天南京方言中依然這樣發入聲音。

《說文》“彔。刻木彔彔也。象形。凡彔之屬皆從彔。”這裡的“彔彔”應該是口語“轆轤”的意思,轆轤是刻木做成的。所以許慎說“刻木轆轤”,所以所以許慎說它“象形”。轆轤是用雙腹耳小口尖底瓶在水井里汲水的工具。瓶底做成尖底也是北方缺水山區的生活所迫。在缺水的山區井水較淺,尖底瓶到了井底會傾斜,這樣即使很淺的井水也能夠汲取。尖底瓶的另一個用處是放在小孔上加熱方便,受熱均勻。

有些甲骨文工具書將圖一本字破譯為“祿”,這是一個誤譯。漢字“祿”最早產生于戰國古文。按照《說文》“祿。福也。”其本義與甲骨文“彔”沒有關係。祿是一個形聲造字法創造的漢字,而形聲造字法的造字是在殷商以後。我們可以說甲骨文“彔”是後來漢字“祿”的初文。甲骨文系統中“福”字尤其多但尚未發現“祿”字。

甲骨文系統中也尚未發現“剝”,有學者將卜辭“…剝…七月” (甲3153)中的從卜從刀的甲骨文破譯為“剝”。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這個字應該從彔從刀,也就是上文許慎所說的“刻木彔彔。象形”的意思,但是(甲3152)確實從卜從刀,這是字形上違反了。其次既是從卜從刀,它就是一個標準的形聲造字,而甲骨文時還沒有形聲造字。

但是剝作為剝皮的本義遠古時已經使用了:

《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為鼓也”“八月。剝瓜、畜瓜之時也”

《詩經·七月》“八月剝棗”《毛詩注》“剝。擊也”此解僅見唯一一例。

所以許慎《說文》:“剝。裂也。從刀彔彔,刻也。”但是這個漢字“剝”能否作為甲骨文甲3152的本字我持保留態度,原因上面已經陳述。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參見《破譯172:緣誤為綠》

彔的本義:遠古汲水用的雙腹耳下口尖底陶瓶。引申義:轆轤。

綠(緣)的本義:拴在雙腹耳小口尖底瓶瓶口的絲繩。引申義:衣服的領口和袖口鑲上的一圈布邊。

祿,剝兩個字甲骨文系統中未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