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九:彔 祿 綠 剝

标签:
甲骨文彔绿缘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西安半坡博物館里開設了“雙腹耳小口尖底罐之謎”的專題陳列。這種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時的汲水工具,特點是小口,尖底,在腹部偏下的地方有兩隻拴繩用的耳環。圖中這種栓繩子的方法是錯誤的,用這種方式不可能汲取到水。因為雙腹耳在腹部偏下,當汲滿水的瓶子提出水面時由于重力作用必然瓶口向下,水就會流光。

《說文》“彔。刻木彔彔也。象形。凡彔之屬皆從彔。”這裡的“彔彔”應該是口語“轆轤”的意思,轆轤是刻木做成的。所以許慎說“刻木轆轤”,所以所以許慎說它“象形”。轆轤是用雙腹耳小口尖底瓶在水井里汲水的工具。瓶底做成尖底也是北方缺水山區的生活所迫。在缺水的山區井水較淺,尖底瓶到了井底會傾斜,這樣即使很淺的井水也能夠汲取。尖底瓶的另一個用處是放在小孔上加熱方便,受熱均勻。
有些甲骨文工具書將圖一本字破譯為“祿”,這是一個誤譯。漢字“祿”最早產生于戰國古文。按照《說文》“祿。福也。”其本義與甲骨文“彔”沒有關係。祿是一個形聲造字法創造的漢字,而形聲造字法的造字是在殷商以後。我們可以說甲骨文“彔”是後來漢字“祿”的初文。甲骨文系統中“福”字尤其多但尚未發現“祿”字。
甲骨文系統中也尚未發現“剝”,有學者將卜辭“…剝…七月” (甲3153)中的從卜從刀的甲骨文破譯為“剝”。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這個字應該從彔從刀,也就是上文許慎所說的“刻木彔彔。象形”的意思,但是(甲3152)確實從卜從刀,這是字形上違反了。其次既是從卜從刀,它就是一個標準的形聲造字,而甲骨文時還沒有形聲造字。
但是剝作為剝皮的本義遠古時已經使用了:
《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為鼓也”“八月。剝瓜、畜瓜之時也”
《詩經·七月》“八月剝棗”《毛詩注》“剝。擊也”此解僅見唯一一例。
所以許慎《說文》:“剝。裂也。從刀彔彔,刻也。”但是這個漢字“剝”能否作為甲骨文甲3152的本字我持保留態度,原因上面已經陳述。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參見《破譯172:緣誤為綠》
彔的本義:遠古汲水用的雙腹耳下口尖底陶瓶。引申義:轆轤。
綠(緣)的本義:拴在雙腹耳小口尖底瓶瓶口的絲繩。引申義:衣服的領口和袖口鑲上的一圈布邊。
祿,剝兩個字甲骨文系統中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