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三:虐 啮

标签:
甲骨文啮虐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殷商所在的河南東北部的方言中,“虐”“嚙”兩字的發音是相同的,其方言中近音字還有一個“獵”字。要尋找對應的甲骨文字,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它們在現代漢語和《說文》中的本義:
《新華詞典》:“嚙:咬。”注意它強調的是牙齒咬的功能。從繁體字“齧”可以看出。
《說文》:未收嚙字。
上圖甲骨文字從虎從人。應該破譯“虐”還是“嚙”呢?這就要仔細琢磨造字的細節。你看字中老虎的嘴巴特別強調了其牙齒。而且張牙舞爪的老虎的嘴巴正對著人的喉嚨或脖子的位置。這正是老虎獵食的方式。
《古文字類編》等破譯上字為虐。但是我認為老虎在吃人不能表述為虐的本義。許慎的所謂“虐。殘也”不是殘害之意。《說文》“殘。賊也。”段注“戈部曰。賊。敗也。”也就是說“殘也”的本義是老虎打敗了人,把他吃掉。上圖的這個甲骨文字會意強調的是老虎吃人。不能完全展示“虐”的兇狠殘暴的本質。所以應該破譯為“嚙”而不是“虐”。
我發現甲骨文系統中另有“虐”字,如圖:
“王國維釋嶭,按釋嶭可從。……而《說文》釋嶭為罪,則又誤以辛之本誼為嶭之本誼矣。《觀堂集林》卷六”
“嶭”上部常為“止”字,故又被學者們解釋為“人有罪,眾以止之,故為治”。那麼該字的本字大多數從山,是不是應該解釋為“人有罪,眾以‘山’之,故為治”呢?顯然,以這個字的絕大多數本字的字形看這樣的本義破譯是站不住腳的。
該字從龍從北斗七星,也是龍捲風在夜間的夜像,是可以看見北斗七星的夜晚和空域。所以這兩個甲骨文字都是“龍”的異體字,不是甲骨文“嶭”。
圖二中這個被王國維破譯為“嶭”的甲骨文字破譯為什麽漢字最貼切呢?我們來看有關這個字的幾條卜辭:
卜辭:“…曰己其有嶭”(簠游31)意為己日將有嶭。
卜辭:“貞:茲風不隹嶭”(前6·4·1)意為此風不為嶭。
卜辭:“辛巳卜。我。貞:于二月又嶭”(乙4577)意為二月兩次嶭。
卜辭:“貞:王疾。婦好不隹嶭”(鐵113·4)意為王病了,婦好不為嶭。
關于這個“嶭”字,《說文》曰“嶭,罪也。”但是以上四條含有該字的卜辭都不能用“罪”來解釋破譯。我認為圖二中的這個甲骨文字應該釋為漢字“虐”。原因是:
一,
二,
三,
四,
卜辭:“貞:茲風不隹虐”(前6·4·1)意為此風不為虐。即此風無害也。
卜辭:“辛巳卜。我。貞:于二月又虐”(乙4577)意為二月發生兩次災難。
卜辭:“貞:王疾。婦好不隹虐”(鐵113·4)王生病了,婦好不發脾氣。這是“虐”的引申義。
五,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嚙的本義:老虎等野獸咬人。動詞。與“虐”殷商方言發音相同。
虐的本義:災難。名詞。引申義:暴虐,發脾氣。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