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農

(2012-01-30 19:43:17)
标签:

甲骨文

本義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農 圖一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農 圖二

上述兩圖我認為是兩個甲骨文字。圖二為“農”上從數個木下從辰。甲骨文一字一形一義,所以圖一上從雙爪下從辰,不是甲骨文“農”。這樣兩個字在卜辭里的用法也各不相同。但是徐中舒認為這兩個字都是甲骨文“農”,見《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2003257頁。字形確定以後我們來考證其本義:

《說文》:“農。耕人也。從晨囟聲。”(段玉裁校正后補入“人”字)

該字的籀文及古文異體上部均從林,這是符合甲骨文“農”的造字的。許慎編纂《說文》時不曾參考甲骨文和卜辭,所以這個字的從林從辰的造字應該是從商一直流傳下來的。這個甲骨文“農”字的本義一種普遍為大家接受的說法是辰象農具蜃器,雙木或多木象農作物,其本義是農耕。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見《甲骨文字典》:
   
“象辰在草木叢中,與日及日月在草木叢中會意為暮、朝之方式同。辰為大辰星,大辰星升于草木叢中之時即為農時。……又有從臼從辰者,象手持蚌鐮形,當爲農之本字,而後世用作早晨之晨,《說文》篆文增聲符囟作農以作農耕之農。”

雖然這個本義是目前普遍流行的定義,但是它確實使人疑竇叢生。圖一圖二中構成甲骨文“辰”的兩個意符在甲骨文系統中是頻繁使用的造字部首。上文所說蜃器,其象形就是甲骨文“辰”字中的那個有兩根(片)齒的耙子。這是一種用蚌殼製作的工具。(如圖)所以甲骨文辰從厂從蜃(初文)。會意就是在窯洞(即意符厂)成型以後用來修飾牆面細部的。該甲骨文字的會意正是用農具二齒耙修整窯洞的弧形頂部。

在《破譯278》中我考證了“辰的本義:本義為挖鑿窯洞,即住房。引申為地支之第五位,對應殷商的月份為農曆三月。此時辰星(即房宿)出現在殷商的夜空。引申為農曆三月,打窯季節結束,要下地幹農活了。”

需要澄清一點的是房星和辰星之間的關係以往一直沒有明確的解釋。歷史文獻中僅僅兩見:

《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辰。房星也。”

《楚辞·远游》:“奇傅説之託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王逸 注:“辰星、房星,东方之宿,苍龙之体也。”

其實辰星就是房星,兩種名稱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稱呼。商周成為辰,後來稱為房。兩者的本義都是指居住的建築,但是辰是指早期的窯洞,房是秦漢時出現的一種專門的民居模式,具體產生時期待考證:

《說文》:“房。室在旁也。從戶方聲。”段注:“焦氏循曰:‘房必有戶,以達于堂。又必有戶,已達于東夾西夾。又必有戶,以達于北堂’。”這樣進化的建房模式絕非夏商周三代的半地穴式民居和乾打壘的宮廷建築可以比擬的。

在《破譯374》中,我指出上從雙木甚至三木四木,下從厂的這個意符也是殷商甲骨文常用的造字部首之一,其本義是土質的窯洞。而甲骨文“農”字的下部是辰,本義也是窯洞。我們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甲骨文“農”的本義。這個本義既不是農耕,也不是農時,而是挖鑿土質的窯洞之意。之所以“農”後來有了農耕和農時的引申義,是因為甲骨文“辰”的一個引申義是農曆三月,這個月正是辰星(即後來稱為房星)出現在殷商的天空之時,殷商人在這個月裡所挖鑿的窯洞到了收尾(以蜃器修整窯洞頂部和牆面)的階段。這個農曆三月窯洞必須收尾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三月的農時已經到了清明穀雨,土壤變得鬆軟,雨水綿綿,不再適合繼續挖鑿窯洞了。同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農事已經到了忙碌的季節了。

因此,甲骨文“農”在這個意義上引申出農耕和農時的引申義。在得出甲骨文“農”的本義和引申義之後,我們來看訓詁學上一個很有名也很有趣的訓詁考證:

《詩經·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毛傳》:“襛猶戎戎也。”詩句和傳一向令人費解。按照《毛傳》的解釋應該是“襛”“戎”通假。

但是由于漢字“農”的本義在《玉篇》中為:“農。厚也。”《說文》中又有:“襛。衣厚貌。”“醲。酒厚也。”“濃。露之厚也。”清人馬瑞辰據此考證出漢字的從“農”之字皆有“厚”“盛”之意。于是依據《韓詩》中“戎”寫作“茙”,《左傳·僖公五年》中“茙”通“茸”最後考證出《毛傳》之“戎戎”就是“茸茸”的意思。《說文》無“茙”字有“茸”字,所以又據清人段玉裁在《說文》芮字下注:“‘芮芮’與‘茙茙’雙聲,柔細之狀。

最後將《毛傳》之“茙茙”釋為“柔細之狀”。

現在我們按照甲骨文農的本義將“襛”的本義解釋為“成衣”。所以上述《詩經·何彼襛矣》的兩句詩句就可以理解了:爲什麽她穿的新衣美如唐棣之華,爲什麽不是肅敬雍和的裝飾呢?這是迎接王姬出嫁的大車。

于是我們可以依據甲骨文“農”的本義引申出:漢字的從“農”之字皆有“成”之意。上述《說文》的三個定義可以表述為:“襛,衣成也。”“醲,酒成也。”“濃,露(凝結)成也。”

同樣我們還可以依據甲骨文“農”的本義和引申義得出相關從農的漢字的定義:

穠。收成也。(莊稼長成。這裡不能解釋為莊稼長“厚”)

繷。絲成也。(蠶已結繭完畢或者指人的繅絲完畢。同樣不能說成絲“厚”了)

禯。祭祀完畢。(祭祀已經完成。並非祭祀“厚也”)

癑。病已形成。(大病已經形成。不是大病“厚也”)

儂。通娠。(人成也。也不能說成是胎兒“厚也”)

這最後的“穠”“ 繷”“ 禯”“ 癑”“ 儂”五個字的定義是我依據甲骨文“農”的本義,採用“右文說”原理套用的,未經查證,不得作為定義使用。

對比《說文》:“穠。”“ 繷”“ 禯” 儂” 不載。

《說文》:“ 癑。痛也。”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農的本義:挖鑿土質的窯洞。動詞。引申義:農耕。動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