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七十:朱

(2011-12-31 16:50:44)
标签:

甲骨文

本義

圓珠形

赤色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七十:朱   圖一 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七十:朱 圖二 金文

破譯甲骨文“朱”必須首先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一、               漢字的 “珠” 是可以通“朱”的。這裡面就存在“朱”可能是“珠”的本字的問題。例見《後漢書·袁安傳》附:“賜以珠畫特詔祕器”【注】“以朱砂畫之也。珠與朱同。”所以珠可以通朱。

二、               在甲骨文“朱”的本義考證中它究竟是一種樹木還是一種“珠”?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的“珠”指的是珍珠,是白色、螢光色的。爲什麽在珍珠的“珠”在造字中用從玉從朱,而不是從玉從求,或者從玉從丸。《說文》:“珠。蚌中陰精也。從王朱聲。春秋《國語》曰:‘珠足以御火災是也’。”見《楚語》

在考證圖一甲骨文“朱”的諸多觀點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說文》的觀點:“朱。赤心木。松柏屬。”段注:“赤心不可像,故以一識之。”就是將小篆“朱”中間一橫作為會意符號。但是我們清楚地看見在甲骨文“朱”中間不是一橫而是一個圓點。許慎的這個定義影響很大,在字義考證上很多學者據此認定甲骨文“朱”本義是一種樹;在字形考證上有學者將中間為一橫的甲骨文“末”也視為“朱”。另一種觀點是商承祚的觀點:“商承祚謂甲骨文朱象系珠形,中之橫畫或點象珠形,兩端象三合繩分張之形。古多中赤色珠,故朱得有赤義,為珠之初文。……《說文》‘朱。赤心木’為後起義。”《甲骨文字典》

這樣在諸多考證中就形成一個悖論:如果朱的本義是珠,那麼它的紅色的義項從何處而來?如果朱的本義是赤心木,那麼它的圓形珠子的義項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贊成商承祚的破譯,甲骨文“朱”的本義是圓珠形。因為殷商甲骨文的造字是非常講究科學和嚴謹的。從木從●的甲骨文“朱”並不能代表它的本義就一定是紅色。同樣是一棵樹,其樹心可以有白色、黃色、紅色、栗色等顏色,很多木的樹心佈滿了年輪,是一種雜色。所以從木從●不能會意為赤心木。如果說我們將這個字的本義破譯為紅色的話,那它的本義也完全可以是白色、黃色的意思。

其次,木未必就是“赤心木”。在《山海經》中“朱木”凡兩見:

《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嶽山。爰有文貝、離俞……朱木、赤枝、青華、玄實。”

《大荒西經》:“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枝幹,青葉,名曰朱木。”

比較這樣兩則記載可以發現兩者其實是同一種植物。“枝幹”是“赤幹”的口傳誤寫所致。其實它們說的就是一種叫做朱木的樹,它赤皮、青葉青華、玄實。文中需要強調紅色的地方用“赤”表明。株樹到今天也還沒有絕種,但是它的樹心絕不是紅色的。其實即使許慎所說的“松柏屬”的樹種其樹心也不是紅色的。

《左傳襄四年》:“臧武仲敗于邾,國人歌之曰:‘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注】曰:“臧紇短小,故曰朱儒”。可見當時“朱”的本義確實有“圓珠形”之意。文中臧紇就是臧武仲。

《詩經》中,“朱”字出現了九次,其中有八次是代表“紅色”的本義。唯一有歧義的是《詩經·七月》中的“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大多數治《詩經》者也是將其解釋為:“我的大紅色很鮮明”。那麼我的“什麼東西”的大紅色很鮮明呢?前面的“載玄載黃”又是什麽意思呢?這裡的“朱”只能解釋為“珠子”。這句詩的意思是黑裡透紅的珠子,黃色的珠子,非常鮮亮,我(卻只能用這些漂亮的珠子)為公子編制衣裳。

卜辭中“朱”是孤證——遺121,。不足為考據,實錄如下:

卜辭:“戊午卜,貞:王田朱,往來無災。王占曰:吉。茲御獲犀牛十。虎一。狼一”

但是問題到這裡並未完全解決:“朱”爲什麽會有“紅色”或者“赤色”的義項呢?我個人認為這個義項應該是從當時的一種礦物顏料朱砂而來。朱砂是一種埋藏地下的礦物顏料,殷商甲骨文中“紅色”或者“赤色”的義項有一個甲骨文字“丹”。朱砂是後來葛洪煉汞的主要原料,顏色是大紅色。孔子的《論語》中就有“惡紫之亂朱也”的記載,說明春秋時“朱”這個字就已經有“紅色”的義項了。同樣,作為圓珠、珍珠的“珠”字出現的也很早,在西周皇家文件《尚書·禹貢》中就有“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及魚……”的記載。

但是,就甲骨文“朱”的本字的考證而言,它既然從木從●,按照殷商甲骨文的造字原理,其本義就只能是圓珠形或者珍珠的意思。嚴格地說,這個甲骨文“朱”字不是。從木從●,而是從系從●。它的意象是穿在一根繩子上的珠子。正如商承祚所解釋的:“兩端象三合繩分張之形。”兩端是正在編制中的繩子的頭緒。至于商先生說的“古多重赤色珠,故朱得有赤義”這個赤色之本義的來源我不敢苟同商先生,其義項“赤色”的產生脈絡依然存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