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望祭之“望”和滿月之“望”
(2011-12-27 16:27:38)
标签:
望祭满月望鏂囧寲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望祭之“望”要早于甲骨文就已經存在,而滿月之“望”是《尚書》中初見使用。這兩個“望”字究竟是前文中的那一個“望”呢?
望祭是一種遠古祭祀山川的形式。就是祭拜者遙望山川而祭祀它們。因為山川很遠,不可能一一親臨祭祀,所以舜帝就採取了望祭的方法。
《史記·封禪書》:“《尚書》曰,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徧群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應為祡,作者注),望秩于山川。遂覲東后。東后者,諸侯也。”
這段記載說明望祭是一種遠古的祭俗,舜帝時用此法遙祭大山名川。這種祭祀方法又稱作望祀。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則曷祭?祭泰山、河、海。”
《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于九嶷山。”
這當然是秦始皇路過九嶷山時望祭虞舜一個人。如果是望祀較多的名山大川時,就有一個先後的問題。望祀的先後順序叫做望秩。望秩就是望祭的先後秩序。望祭是按照望祭的對象的等級高低依次進行的。上面所說的三望就是首先望祭泰山,其次望祭黃河,最後望祭東海。虞舜望祭時也是先祡祭泰山,然後依次望秩于山川。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祭祀秩序,它從客觀上決定了後世幾千年至今的官本位秩序,這就是體制的本質。它的哲學基礎就是《周易》中的“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伏則觀法于地。”和“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在這個本義上,望秩、望祭、望祀使用的應該是從目從人的“望”而不是“朢”。
每當農曆十五或十六出現滿月的時候古人稱為“望”。
《尚書·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這是文獻中較早出現的一次用“望”為滿月記載。孔氏傳:“周公攝政七年二月十五日。日月相望。因紀之。”這一“紀之”意義重大,此後人們總是將陰曆十五稱作“望”。
《爾雅·釋名》:“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天文學指出,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天空中每個月只有一天,就是農曆月大時的十六,月小時的十五。這一天的太陽和月亮的關係是日升月落,就是當太陽升起以後月亮落山。而此前一天則是月落日升,就是月亮落山後太陽才升起。所以太陽和月亮可以共同“遙在望也”的日子農曆每月只有一天。這一天也叫做“望”。
因為太陽和月亮的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猶如君臣關係,所以《說文》曰:“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這是一種做穩了奴隸的文人心態,其實當它第一次被記載在史書中的時候,只不過是人們注意到早晨太陽和月亮同時出現在天上而已。無論是人站在地上看它們,還是月亮太陽互相看,于本義上都應該是望——向遠處看——而已。如果使用甲骨文字表示,就應該使用從目從人的“望”。而不是“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