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六十七:望 朢

标签:
甲骨文望朢生壬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中同時收錄了望和朢兩個漢字,這兩個字發音相同:
《說文》:“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段注:“本義引申之為令聞令望之望。……按望以朢為聲。朢以望為義。其為二字較然也。而今多亂之。”段注的意思是朢是一個聲符,望從壬,從朢省去了右上的“月”字作為聲符。請注意段玉裁的這個解釋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說文》:“朢。月滿也。與日相望。似朝君。從月從臣從壬。壬,朝廷也。”段注說“此壬為廷之假借字。與壬本義別。”就是說這個朢字下部的“壬”是朝廷的“廷”字的假借字。許慎的“壬。朝廷也”是錯誤的。而段玉裁對許慎這句話的注解更是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強化了許慎的說法。“壬”和“廷”能不能假借我們暫且不論。從甲骨文到金文里,“壬”不僅是一個獨體字而且作為一個造字的意符參與了造字。假借字一般是整個字的假借。絕不會出現在“朢”字中將“壬”的假借字——朝廷——作為意符參與造字。這種用假借字作為意符來參與漢字造字的做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分析研究甲骨文“朢(望)”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字的本義與月亮毫無關係,如圖一
我們看到在甲骨文中,朢(望)有兩種本字:其一是上從目下從人;其二是上從目下從壬。至于最下面代表大地的一橫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那麼,爲什麽甲骨文中朢(望)有兩種造字呢?根據我的甲骨文一字一形一義的造字原則,既然有兩種造字,那就是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本字。
先看上排的本字。從目從人。這裡的目是豎立的,代表眼睛睜得很大。一個人睜大眼睛看著遠方,這正符合許慎的定義:“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所以這個甲骨文字應該破譯為漢字:望。本義是“看,向遠處看”,引申義是:盼望,希望。這是一個會意字。
《詩經》:“誰謂宋遠?跂予望之。”“瞻望弗及”就是這個本義。
下排的字理解起來難一些。從目的意思見上。從壬是什麽意思呢?首先我們探究一番甲骨文“壬”的本義。如圖二:
這個字我在《破譯86》中將其破譯為“生”,即“姓”的本字。有專家學者將其破譯為“壬”依據的也是甲骨文“朢”的造字。其實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見圖二)以後演變為“生”和“壬”兩個漢字本字。“壬”是“從生省”,專門被用于十天干名稱的第九位。圖二甲骨文字的本義是嫡長子代表的家族的大宗。其初文為“生”,以後孳乳為“姓”。
卜辭:“甲午卜。囗。貞:勿命生(姓)”(續5·22·4)
卜辭:“自命生(姓)長”(林2·19·17)
卜辭:“囗父乙婦好生仔”(遺珠524)
比較《說文》:“壬。位北方也。陰極陽生。故《易》曰:‘龍戰於野。’野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敘也。與巫同意。”顯然許慎的這個定義並不是甲骨文本義而是戰國後期興起的“五行學說”之後的後起義。
因此,甲骨文“朢”下部的“生(壬)”是一個整體造字意符,不可分割。許慎因為沒有見過甲骨文,所以《說文》中沒有引用甲骨文文獻資料。對于這個“朢”的解釋“朢。月滿也。與日相望。似朝君。”也是依據西周中晚期金文的解釋。因為在秦小篆以前的“朢”字大多是從臣從生(壬)的(其中的“臣”字疑為甲骨文囧的訛變,見後文)。該字中的造字意符“月”是從金文以後才有的。所以甲骨文“朢”並沒有“與日相望,似朝君”的本義。
如果這個甲骨文的“生(壬)”本義是嫡長子所代表的家族的大宗,上部從一隻遠望的“目”這個朢字的會意就是嫡長子的眼睛或者嫡長子的遠見。其本義就是段玉裁所說的“令聞令朢”的“朢”。這個甲骨文中從生(壬)的朢,金文中開始從月的朢,其本義就是威望,名望和聲朢的意思。
現在我們發現:原來朢(望)這個漢字從殷商時代到東漢晚期一直有兩個本字,也有兩個不同的本義。《詩經·小雅》“萬夫所朢”就同時兼有上述望和朢兩重含義了。《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這就是說到了東漢許慎時代這兩個字的本字也在使用中混為一談了。這個演化過程恰恰說明甲骨文造字的嚴謹和科學,顯示出甲骨文造字確實是一字一形一義的。而且這兩種造字在卜辭的使用也是非常嚴謹的,互不混淆的:
卜辭:“貞:勿囗人乎朢工方”(前5·20·7)
卜辭:“庚寅卜。囗。貞:勿囗人三千乎朢工(方)”(南師1·63)
卜辭:“貞:勿隹王自朢”(京1347)
以上三例卜辭中均為圖一下排之“朢”,本義為威望,名望,聲望。
卜辭:“貞:望……岳”(卜770)
卜辭:“……卜在望……旬無禍”(后上10·3)
卜辭:“貞:王從望乘伐”(乙3797)
以上三例卜辭中均為圖一上排之“望”,本義為:向遠處望。其中望乘有學者考證為殷商重臣,其卜辭名字里的望一般採用從目從人之望。但是專家們考證的卜辭中另一個人物叫做望
卜辭:“貞:望 若啟(疑為鬿之假借)雀”(乙4693)本字為圖一上排之“望”。
卜辭:“貞:令望 歸”(合260)本字為圖一下排之“朢”。作“威朢”解。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朝廷的重臣的名字使用不同的字表示這不合情理。名字里另一個甲骨文字是兩隻羊的疊加,這個字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這裡和“望”字的結合似乎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這隻“羊上羊”被稱作望
望(朢)的演化過程:甲骨文中有兩個望字,從目從人的望和從目從生(壬)的朢。——到了西周金文“望(朢)”字中多出一個“月”。以甲骨文“望”字里沒有目標的造字缺陷看,金文以月亮為看的目標是一個科學的改進。——到了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目”逐漸解體成為“臣”字(師朢鼎)——最後導致小篆“朢”的出現。但是在這個演化過程中,這個字的下部始終沒有變,就是從人。
望字到了古文時代出現了上從臣下從壬的寫法,這種寫法的來源應該是甲骨文的另一種造字演化而來的。二者分分合合,最後到了東漢兩者統一為“望”。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望的本義:向遠處望。動詞。引申为:盼望,希望。
朢的本義:威望,名望,聲望。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