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鄭州西北古滎澤
(2011-12-09 19:23:37)
标签:
地名考荥泽郑州荥阳横绝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我國先秦文獻中有兩處提到黃河邊的一個叫做滎澤的湖泊。
《春秋左傳·閔公二年》:“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于滎澤。衛師敗績。遂滅衛。”
《史記·魏世家》:“無忌謂魏王曰‘……有鄭地。得垣雍。決滎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大梁是戰國魏之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前225年,王贲攻魏,决黄河及滎澤水灌大梁,城毁魏降。
史料說明在戰國時代,中原黃河岸邊有一個湖泊叫做滎澤。這個滎澤最早見于《尚書·禹貢》: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於菏(澤)。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
類似的記載見于《史記·夏本紀》:
“導沇水。東為濟。入于河。泆為滎。”
“滎播既都。導菏澤。被明都。”
其中的沇水和濟水是同一條河的上下游。《史記·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泆為滎。’”《史記·索隱》:“《水經》云:‘自河東垣縣王屋山東流為沇水。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史記·正義》:“《括地志》云:‘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為汜水。’《水經》云:‘沇東至溫縣西北為泲水。又南當鞏縣之北。南入于河。’……按: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里。今無水。成平地。”
文中的“豬”通“潴”或者“渚”,“泲”通“濟”,發音相同。從上述歷史記載看,這個滎澤是緊鄰黃河南岸的。它的具體的地理位置應該在什麽地方呢?上按曰“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四里”,也就是說這個滎澤東邊距離今天鄭州西北四里地,北邊是黃河自不必說,西邊應該在哪裡呢?今天河南省地名有滎陽,滎陽因滎澤得名,即滎澤之陽也。也就是說這個滎澤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滎陽到鄭州之間的黃河岸邊。鄭州到滎陽之間的距離是三十公里,可見這個滎澤的東西長度差不多有二十公里左右。
這個滎澤今天早已消失,正如上按所說“今無水。成平地”。其實黃河下游兩岸的湖泊遲早都會成為平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很久以前黃河就已經是一條地上河,黃河下泄夾雜大量的泥沙。如果在岸邊有一個湖泊,河水衝進湖泊,泥沙就會發生沉澱,最終擁塞使之成為平地。這是簡單的科學道理。
滎澤是一個外流湖。湖中的水“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尚書·禹貢》記載的很詳細:“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於菏(澤)。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許多年來。國內有關滎澤的學術爭論的焦點不在它怎樣入海,而在于它是怎樣“過河”的。沇水和濟水都在黃河以北,但是滎澤確實在黃河以南。就是說沇水(濟水)是由黃河北衝過黃河進入黃河南岸形成一個長達20公里的一個湖泊——滎澤——的。這就是唐人張守節所說的“濟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滎澤。”
什麽叫做“截度”?截度就是截斷黃河的流水度過黃河衝向南岸,以致連續不斷的沇水在黃河南岸形成一個湖泊并不停地流向山東入海。古代史學家們稱這種水文現象叫做“橫絕”。這種橫絕現象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滎澤一個孤證。
鄭國渠東西流經由北而南的5條河流——冶峪河、清峪河、濁峪河、沮水、漆水(今石川河)——呈橫絕,從而溝通了涇水和北洛水。上述五條河流在交彙後仍然由北向南繼續前行。甘肅省的黑水河由東向西流動,在祁連山附近“截度”弱水。在橫絕弱水以後依然西流,而由南向北的弱水也不改變方向,一直向北流進居延海。
學者王學理在漢唐論壇上發表文章《“橫絕”工程求解》:“多少年來,學者們在探討‘橫絕’時往往被這交叉工程的運用所困擾。于是就出現了兩種猜想的方案,有說采取‘平交’,但未見其他擋水的設施;有說采取‘立交’,措施是‘一種原始形態的簡易渡槽’”。
王學理以鄭國渠為例:“不同方向的渠水同河水作‘平交’後,再保持各自原來的流向,看來在實際工程運用中是不具備操作性的。因爲在無閘門控制的情況下,無論渠水高于河水或是二者處于同一高程時,二水合一的結果勢必是順流而下,並不能‘橫絕’而過;如果渠水低于河水時,渠水必取涵洞從河底‘橫絕’,那就成了另外一個引水工程。如硬要同河水相通,就會發生渠水被倒灌的危險,甚或有濫灌現象的發生。可見沒有閘門的控制,沒有攔河大壩提高水位,要使渠水通過平交而橫過河水,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梳理文獻記載和田野考古資料中,在古代引水工程中,包括秦代在內,起碼沒有見到建閘的迹象。所以,鄭國渠不可能在不設閘的前提下通過平交方式,橫絕沿途諸水,所以鄭國渠不會采取平交‘橫絕’的”.
其實,很多的橫絕現象都是天然形成的。仔細觀察和分析橫絕現象我們就會發現:互相橫絕的兩條河流水質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兩條河的水密度(比重)是不一樣的。以甘肅黑水河橫絕弱水為例:
《禹贡》曰:“弱水既西”;“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流沙是今天的居延海。
《禹贡》曰:“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這兩條河今天都還沒有絕跡,自古以來它們在合黎山下一個今天名為鴛鴦池水庫的地方發生橫絕。然後黑水河繼續西行,弱水繼續北行。弱水是水質很輕的水,黑水的密度大一些。兩條河流發生橫絕時,首先是兩種水的密度導致輕質的水在上層流動,重質的水在下層流動。雖然兩種河水之間有部份交融,但是兩條河流的流水都是有自己的慣性而且是連續流動的。黑水河水在下層按照自己的慣性方向由東向西流動;弱水在上層按照自己的慣性方向由南向北流動。這種流動的定勢一經形成基本上就會互不影響地持續下去。實際上就是重質水下穿輕質水的現象。我們可以用油和水來形象地重複這個實驗,其中的科學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同樣,源自王屋山的富含礦物質的濟水(泲水)和黃河的泥沙水質當然其密度也是差別較大的。兩者相遇輕質的濟水(泲水)會從黃河水的上部橫絕黃河,流過黃河到達彼岸的滎澤。但是和黑水河橫絕弱水的情況有本質不同的是:黃河水中富含的泥沙在遇到礦物質水質會發生快速沉降,這些沉降的沙粒被橫絕的沇水帶進滎澤以後就會在滎澤里沉降下來。當然,黃河在橫絕沇水時也會帶走一部份沇水,但是這只會稀釋黃河的泥沙,不會影響黃河的千里入海。
而被濟水(泲水)帶進滎澤的沙粒會不斷沉降在滎澤的水底。日積月累,越積越多,而且無法離開這個有二十公里長度的滎澤。這就是古滎澤的悲劇,它最終因為泥沙越積越多而淤塞。最終夷為平地。有一個考古學的簡單證明方法,在滎陽和鄭州之間挖掘一下深層的泥土就可以辨明。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到了東漢末年時,這個戰國時依然存在的湖泊——滎澤——已經因為黃河泥沙的淤塞而成為平地。所以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公元127——200年)不無遺憾地寫道:“今塞為平地。滎陽人猶謂其處為‘滎播’(波)”《史記·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