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六十五:虛詞的由來——甫 叀

标签:
甲骨文甫叀虚词来自实词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叀的本義:正在紡織過程中的紗錠(正在旋轉中的紡輪)。名詞。引申為介詞。
上圖引自高明、塗白奎的《古文字類編》,依照我的研究上圖中表示的是兩個不同的甲骨文字。上2,下1,下2是甲骨文“甫”,其餘的是甲骨文“叀”。兩個字的區別在于“叀”字下部有一個凸出的圓形意符。它代表遠古紡線時紗錠下端的紡輪。這兩個字在甲骨文使用過程中其本義都發生了虛化而稱為甲骨文虛詞。但是即使它們稱為虛詞以後,其虛詞的語法作用依然來自其作為實詞的本義。
“甫”作為虛詞的介詞其時態作用是完成時,一般可以譯為“剛剛結束的”或者“剛才”;而“叀”作為虛詞介詞其時態作用是現在進行時,用于正在進行或者即將進行的事件的占卜。例如:
卜辭:“侑日叀己。茲用”(合29700)
卜辭:“己未貞:叀元示又勺歲”(后上19·7)
其中的甲骨文“叀”似都是圍繞著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事情占卜。
當“叀”字在卜辭中用作虛詞的介詞時,它內涵的“不停地旋轉”的本義內涵依然在起著作用,例如:
卜辭:“癸亥卜。囗。貞:叀南至。王受又(祐)”(佚314)
在這一條卜辭中選用“叀”作為發語介詞是隱含著商王連續外出的微妙含義的。譯為現代漢語就是“接著,王又去了南邊”的意思。在這裡甲骨文“叀”的本義正在紡織中的紗錠被虛化了,這裡有一個暗喻就是商王象旋轉的紗錠一樣不停地奔波征戰的意思。有正在進行的意思,這個意思大概就產生于旋轉過程中的紗錠的意象:
我舉出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旨在說明,甲骨文虛詞都是源于實詞的轉化得到的,在甲骨文初期是先有實詞,這些實詞都有其動詞或者名詞的本義,其後在使用中逐漸虛化,使用多了就因為約定俗成而稱為虛詞。其原先的實詞的本義也就淡化了。但是如果你深深追究其中的意義由來,其自身的實詞的本義依然還是所轉化的虛詞語法作用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