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九:手的三种造字意符

(2011-11-21 16:49:16)
标签:

甲骨文

三种

造字

意符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甲骨文的造字是非常科學嚴謹的,本文探討有關意符“手”的造字。根據人手的生理功能,在現實生活中,手的動作形式無非是這樣三種:張開的手,呈爪狀的手,呈扭動狀的手。這是人手的三種基本的功能,在甲骨文中就有這樣三種有關手的基本意符,這些意符在甲骨文造字中非別代表:廣義的手(即張開的手),呈爪狀的手和呈扭動狀的手。如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九:手的三种造字意符 圖一 例一 張開的手 例二 爪狀的手 例三 扭動狀的手

這樣三個手的意符的創造是抓住了人手動作的代表性特點和韻味的。

例一,當手張開時,五指間的距離達到最大程度,和腳趾一樣,這裡用三根指頭代表大拇指、中指和小拇指。甲骨文中例一這個意符造字時用來表示手的一般功能,例如左手。在現代漢字中這個意符保留在“扌”旁和“又”部首漢字中,例如漢字“取”“曼”“受”等字中。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九:手的三种造字意符 圖二  圖二中左例為甲骨文朋友的“友”,是兩隻右手(也可以是兩隻左手)朝著同一個方向。兩隻同側的手必然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人,兩個人的手的動作一致表示齊心協力的意思,所以這兩個人是朋友關係。圖二右例是甲骨文“共”,這是由一隻左手和一隻右手組合成的。它表示一個的兩隻手共同完成一個任務。因為殷商歷史時期的祭祀多是要求雙手供奉祭器及其祭品,戰爭多是以雙手執兵器,所以這個“共” 在祭祀和戰鬪有關的甲骨文造字中很多用到這個意符:例如甲骨文祡,戒,尊,奉,兵等字,此外這個意符還出現在需要雙手一起動作的甲骨文秦,索,登,棄,拯等字中。手的這個意符形式的造字功能非常明確,就是使用雙手一起完成某件事情。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九:手的三种造字意符 圖三   甲骨文“爪”應該是後來漢字“抓”的初文。 當手呈爪狀(見圖一例二)的時候,它的特徵是手指彎曲且指尖距離縮小。所以圖一例二正是“爪”的象形字。這個意符在參與甲骨文造字過程中其本義就是“爪”,就是人手呈爪狀的形態。甲骨文“盥”就是手呈爪狀在皿中的會意(參見《破譯60》)。因為“盥”是洗手的意思,而洗手時手正是呈爪狀的。甲骨文“得”造字從爪從貝,本義為在路上撿到了貝(錢);甲骨文“采”從爪從植物嫩葉,本義為採摘;我破譯的甲骨文“拾”從爪從〇,本義為撿到、拾掇和收拾。(參見《破譯240》)這些動詞都和呈爪狀的手的動作有密切聯繫。所以在造字時都採用了“爪”作為意符。同樣,這也可以成為我們破譯未識甲骨文字的一個“訣竅”,就是凡採用了這個“呈爪狀的手”的意符的造字,這個甲骨文字就一定和呈爪狀的手這種狀態有關。例如:甲骨文妥(見圖三),從爪從女。很多學者認同《說文》的“妥。安也。”我認為這個甲骨文“妥”的本義不應該是“安”的意思。卜辭中這個“妥”大多用在商王諸婦或者小臣的名字中。因此我們暫時還無法確定它的本義。但是《說文》“妥。安也”這一定義是“不妥”的。

圖一例三是甲骨文“丑”。這一點大家都沒有異議。但是這個“丑”字的造字耐人尋味:總體上看它是一隻手,但是所有手指的前端向內折曲呈虎爪狀。這正是一隻手在扭轉過程中的生理特點。甲骨文“丑”是“扭”的本字。凡使用這個意符創造的甲骨文字一定是和“用手扭轉”的本義相關的。這個甲骨文“丑”的象形同時使我們聯想到甲骨文“貝”,這個“丑”正是“貝”字的一半,當貝殼被用手“扭斷”時就變成了兩個甲骨文“丑”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中收入以意符“丑”造字的甲骨文字五個,其中除了甲骨文“撤”已被破译以外,其余四個甲骨文字目前尚待破譯。

和手有關的動詞在甲骨文系統中是分別的很明確的,這種依據手的不同的動作狀態和生理特點分成三種意符的三分法是很科學的,現代漢字系統的有關手的動詞也基本上是從又,從扌,從攵,從爪的,但是遠沒有甲骨文的分類科學和嚴謹。

說道部首“攵”,就不得不談到這個部首“攵”在甲骨文中的起源: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九:手的三种造字意符 圖四     圖四是甲骨文學者們公認的“父”(左例)字和“尹”(右例)。這兩個字的共同點是以手執杖;其不同點是“父”字手中所執的是短棒,“尹”字手中所執的是長棒——即權杖。這種造字也是很科學的:短棒只能用來打打屁股,而權杖是可以立即致人于死地的。在甲骨文系統中,這隻手還可以用來“手執”其他很多工具、農具、兵器等。例如執斧、執戈、執錘、執筆、執匕、執殳、執炬等等。這些本義在後來的漢字系統演化中都可以用一個統一的部首表示,這個部首就是今天的反文旁——攵。因此,原則上漢字系統中部首“攵”涉及的漢字動詞一定都是用手使用工具來完成的。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以後,我們今天已經把這一點忘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