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至三百六十:鼎 鬲

标签:
甲骨文鬲本义双耳鬲无耳鬲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鬲和鼎都是從遠古陶器發展到青銅器的;鬲和鼎都有三足和四足兩種款式;鬲和鼎的用途都是用來作食器。這是鬲和鼎的相同點。
鼎身有方形和圓形兩種,而鬲身一般只是圓形。鼎可以用作禮器,但是鬲一般只用作炊器。《漢書.郊祀志》:鼎“其空足曰鬲。”顔師古注引:“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博古圖》言:“鬲之用與鼎同,惟祀天地鬼神、禮賓客必以鼎,常饪則以鬲。”
將圖一五例都歸為甲骨文“鬲”字是會引發爭議的。但是這五個甲骨文字確實都表示商朝時的炊具——鬲。例一例二是商早期的鬲,空心袋裝的三足,沒有雙耳;例三到例五是殷商時期的鬲,出現了雙耳。沒有雙耳的時候,人們搬動盛有熱食的鬲只能用布包住鬲身移動,有了雙耳就方便多了,除了手執雙耳移動還可以使用工具移動位置。當鬲和鼎采用青銅制造以後其實用性就更強了。
但是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後有一點始終未變,就是鼎是國之重器,是用于祭祀時的最重要的禮器。而鬲始終是炊器,即使用在祭祀中也處於陪襯的位置上,可有可無。
凡會意字,就是“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就是說組成漢字“鬳”的兩個意符是缺一不可的。以許慎所舉“武”“信”兩字為例,《說文》:“……故止戈為武”,“信,誠也。”我們不能說“‘止’或者‘戈’是漢字武的初文”,也不能說“‘人’或者‘言’是漢字信的初文”。所以我們也不能說“‘鬲’是‘鬳’的初文”。
初文或者本字,顧名思義,就是某個漢字最原始的文字形態。所以:
象形字一般沒有初文,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獨體的象形字。
會意字一般沒有初文,因為會意的相關意符是缺一不可的。拿掉一個都導致本義改變。
形聲字,也只有形聲字才會有初文現象。因為形聲字的造字方法決定了它是在原有的本字上添加新的偏旁產生的新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段玉裁注曰:“其別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其別于會意者。會意合體主義。形聲合體主聲。”所以形聲字可以去掉一個偏旁剩下一個意符兼聲符的初文(或者本字),但是會意字卻不能。會意字如果去掉任何一個意符則將無意可會,則將失去本義。
卜辭:“…于父丁其尊鬲”南明625
卜辭:“甲寅貞:來丁巳尊鬲于父丁宜卅牛”(后上27·10) 本條使用的是雙耳鬲祭祀
無耳鬲和雙耳鬲在甲骨文中其本字是有著明顯區別的,這就是甲骨文的一字一形一義。其實無耳鬲和雙耳鬲在西周以後依然使用兩個不同的字表示:
《爾雅》:“鼎款足謂之鬲。附耳外謂之釴。”注意這裡的“釴”是一個純粹的形聲字,類似這樣純粹聲符的形聲造字是在西周以後才出現的。所以我們據此也可以知道《爾雅》是西周以後的文獻。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鬲的本義:圓鼎之一種。特徵是有三隻袋狀的空心足。鬲分雙耳鬲和無耳鬲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