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七:齊

(2011-11-06 14:42:48)
标签:

甲骨文

本義

地名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先秦的很多國名和地名都不是隨意取名的,它們一般在歷史上是有歷史事實作為依據的。這種依據足以使我們一聽見這個國名或者地名就可以通過理解和聯想知道這個國家或地名的地理所載以及歷史由來。

秦:甲骨文上從雙手執杵,下從禾。說明秦地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地區;

魯:甲骨文上從魚下從口。口代表一種裝魚的容器。魯地在《禹貢》中是專門為夏進貢魚、貝等海鮮的。

衛:甲骨文初文為韋,既是“包圍”也是“保衛”的意思。其地名源于《山海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鳩久,文貝,離俞,鸞鳥,黃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元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于山。”

本文考證甲骨文“齊”的本字本義。就其作為齊國的地名而言,其歷史沿革可以從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找到線索: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于是民得下丘居土……”這個記載的重要之處在于,在大禹疏通黃河北九河以前,屬於後來齊國的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一般是居住在山丘上的。爲什麽?因為黃河沒有被疏通以前,山東西北部是一片澤國。大禹將黃河九河由河南浚縣向北進入渤海後,山東西北的水位下降水文變化的形勢是,“雷夏既澤”即形成了湖泊,雍水和沮水匯入雷夏澤中,以前的古黃河萎縮成為濟河。此前居住在山丘上的百姓于是可以“民得下丘而居土”。這個時候在古黃河的山東段(即大禹治水以後的濟河),在這條河的北邊出現了大量的因沼澤退水以後形成的土地,這片土地就是後來的齊國,所謂濟水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與此同時,在濟河以南,青州的貢品也經由汶水進入濟水經由濟水運往夏朝廷。在卜辭中我們並未找到甲骨文“濟”,可能在從夏朝直到殷商時期這條河叫做“濼”即沇州和青州向夏、商朝廷進貢絲綿和漆樹的水上通道。因為夏朝這裡叫做青州和沇州,殷商時這裡是人方諸方國,卜辭中並沒有一個叫做“齊方”的國家的記載,但是甲骨文“齊”在卜辭中確實有作地名使用的例子:

卜辭:“癸巳卜。貞:王旬無禍。在二月。在齊師隹王來正人方”(前2·15·3

卜辭:“庚寅卜:在齊。囗。貞:王囗往來無災”(前2·15·4

上面兩條相鄰的卜辭很可以說明問題。“人方”後來又被稱之為“夷方”,其地理位置正是戰國七雄的齊國的地理區域。所以這個叫做“齊”的小國極有可能因為它以人方為鄰,而人方是一個東方大國,也是殷商的敵國,因此商王討伐人方要調動“齊”的人馬同行。所以這個齊一直沒有彰顯的機會。它的境遇和同時代的“沚國”的境遇很相像。沚國是殷商的同盟國,但是它被夾在殷商死敵的“土方”和“工方”之間。這兩條卜辭還說明後來的齊國可能因殷商時的這個齊地而得名。而濟水也很有可能是因殷商時的這個齊地而得名的。

卜辭中出現了一個字,被文字學家們破譯為甲骨文“齊”,如圖: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七:齊 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七:齊 8267  疑似甲骨文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五十七:齊 小篆

這個甲骨文字被破譯為“齊”是符合甲骨文造字規律的:某種植物從土壤里整齊地破土而出。它和小篆的“齊”是繼承關係。小篆中多了一個四方形的意符。清朝段玉裁認為這裡的四方形的意符僅僅是兩橫而已,象徵土地有高有低。但是我認為這裡的意符應該就是“口”,本義代表田塊。因為只有同一田塊中的農作物播種期相同才會出現“吐穗上齊”的情形。

《說文》:“齊。禾麥吐穗上齊也。象形。”這個甲骨文字不是獨體象形字,而是有三個(或四個)意符組成的象形字,說它是會意字也未嘗不可。但是小篆的“齊”卻是一個標準的會意字。

在《山海經》研究中曾經有學者認為齊國是“世界臍”,即世界的中心,繼而做出遠古昆侖就是山東泰山的結論。現在我們通過對甲骨文“齊”的考證可以發現,“齊”的造字本義其實和“肚臍”毫不相干。所以所謂齊國是“世界臍”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在先秦文獻中,即使將“齊”字用作“肚臍”,也是一種同音字的假借而已。因為甲骨文“齊”的造字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會有三個或者四個肚臍。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齊的本義:植物整齊地出穗之狀。用為齊地地名,該地即戰國時齊國所在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