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82
  • 关注人气:3,9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六:暈(暉 煇 輝 晃)

(2011-10-11 17:11:54)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日晕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漢字暈現代是指日暈和月暈現象。暈是指“日、月光線經雲層中冰晶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光象。最常見的為環繞日、月……的彩色光環以及通過日、月的白色光帶。”《辭海》這個氣象現象古人早已注意到了。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中就有“暈。巻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的記載。《說文·新附》:“暈。日月氣也。從日。軍聲。”(見徐鉉本,許慎本不載)可見“暈”字早在東漢就包含了“日暈”和“月暈”兩個意思。然而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這個暈的本義是單一的,它僅指日暈。這一點從造字的會意和該字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都是這樣: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六:暈(暉 <wbr>煇 <wbr>輝 <wbr>晃) 甲骨文

    甲骨文暈,從日從環狀散點。其中的散點代表環繞著太陽的光暈。兩個意符的會意就是日暈。西周的《周禮》中有專門職司觀察太陽的官員叫眂祲。眂是看視的意思,祲是指吉祥或者災兇之徵兆。

《周禮·眂祲》:“眂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鐫;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掌安宅敘降。正歲則行事。歲終則弊其事。”

其中的“煇”[]“鄭司農云煇謂日光氣也”。可見上述十種現象都是和日光有關的天象,故眂祲正是專司看視日光氣的官員。[]云:“…云象者如赤鳥也者楚有雲如眾赤鳥在日旁者也……云彌者白虹彌天也者……敘為次敘之字。故知敘者雲氣次敘如山在日上……”

“周承商制”。西周有眂祲,殷商也應該有相應專司此職的官員。因為據史籍記載觀察看視太陽的官員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至帝堯時已經很成熟了。考古發掘也有山西陶寺遺址的觀象石柱和王者大墓里的玉戚和刻度長竿為證。

上述甲骨文字破譯為“暈”首推葉玉森,郭沫若和之。《甲骨文編》中也說“…象日旁有雲氣四面旋卷…”。《周禮》和甲骨文“暈”字確實印證了在商周時期日暈要比月暈更被統治者所重視。而且“暈”字本身在商周只是包含了日暈的本義,後來東漢時期有了日暈和月暈的兩重意義是詞義發生了擴大所致。這一點我們從甲骨文“暈”字在卜辭中的應用也可以得到證明:

卜辭:“辛未卜。囗貞:翌壬(申)帝不雨壬(申)暈”(合115

卜辭:“癸巳卜。貞:今其有禍甲午暈”(柏二)

卜辭:“…酉。暈之雨”(佚750

卜辭:“…旬…各云…雨暈…”(甲256

上述卜辭都是將“暈”和“雨”聯繫在一起的。氣象學告訴我們,和下雨聯繫在一起的“暈”一般是指日暈而不是月暈。民間也有諺語說:“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些都是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流傳下來的寶貴的氣象資料。

這個“暈”字在東漢前的字形變化和發音變化頗為複雜,現在恐已很難理清變化的先後次序。但是相關的漢字依然可以看出其間錯綜複雜的關聯。這些和“暈”字發展有關的漢字本字是:晃、煇、暉、輝。這幾個字在東漢前的本義相近,都與日光有關。例如《廣雅》“晃。暉也。”它們都是利用形聲造字法創造的漢字,因為目前尚未發現金文的“暈”字,所以它們都是西周以後的造字。其本字中的意符多與“日”“火”“光”有關,“軍”為聲符。

就其發音而言,“暈”《廣韻》《集韻》《韻會》為王問切;《正韻》為禹慍切。和今天漢字發音基本相同。但是民間方言有一種發音為日暈切的。日暈切意味著“暈”是日暈兩字的合文。這一點很值得關注。這也意味著在該字造字之初就僅指“日暈”而言,並不包含有“月暈”的含義。這一點已經無從考證。立此存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