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前文献中的龍(三)
(2011-09-29 15:14:50)
标签:
文献两汉龙龙卷风文化 |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
解作:(禹)往後十四代,到了孔甲爲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褻瀆,有二龍離去。就是說孔甲之世,先後有兩次龍卷風。龍的出現則被視爲德行的象征。龍卷風原是“潛龍在淵”的,是祥瑞。因爲孔甲褻瀆了神,所以龍不再庇佑他,先後離開。這兩次龍卷風應該是沒什麽破壞性的,所以僅僅是“天象示警”否則就不是“二龍去之”了。
《史記·夏本紀》有孔家豢龍的記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叛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懼而遷去。”這個故事里的龍應該是如《禮記》中所注:“馬八尺以上為龍”之意。
《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爲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爲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這裏的黃色和青色龍卷風都是祥瑞,“止于郊”是龍卷風來了止步于城外。這裏的木德是因爲青龍的顯現而被定義的。如果青龍對祭壇和城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那就是“天象示警”,就不是“夏得木德”了。
《史記·封禪書》记载黃帝被龍捲風席捲而去的歷史事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史記·封禪書》:“今天子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後土營旁,見地如鉤狀,剖視得鼎……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應。”又:“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僊登天矣。’”于是漢武帝就派人四處尋找仙緣,以期象黃帝一樣遇到一次升天的機會。但是一直沒有發生這樣的機緣。所以漢武帝也就一直沒有乘風升天。
試想,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如果各地呈報龍捲風的不斷出現而漢武帝卻沒有趕上天賜良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樣的情況不僅顯示“天不佑漢”,而且也顯示了臣下無能。五利將軍的下場就是一個證明:
《史記·封禪書》:“其秋,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隨驗,實毋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上乃誅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