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前文獻中的龍(一)
(2011-09-27 19:58:44)
标签:
两汉前龙《诗经》文化 |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
《詩經》記載的是商代社會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其中“龍”字凡八見依次如下:
1,《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2,《詩經·秦風·小戎》龍盾之合
3,《詩經·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4,《詩經·大雅·載見》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5,《詩經·大雅·酌》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
6,《詩經·大雅·閟宮》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轡耳耳。
7,《詩經·大雅·玄鳥》龍旂十乘,大糦是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8,《詩經·大雅·長髮》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何天之龍。
上面所輯錄的八例文獻中的“龍”字的意義都不作“龍捲風”解釋。其中的4、6、7例中的“龍旂”是指戰旗,也就是沿襲了遠古龍的圖騰作用。但是這個“龍”字並不是龍捲風的含義。
例2的“龍盾之合”意思是在盾上鑲嵌者一條龍,顯得很威武。
例3的“為龍為光”《十三經注疏》注曰:“龍,寵也。……言天子恩澤光耀被及己也。”這裡的龍是一個假借字,意思是“寵”。
例5的“我龍受之”據《十三經注疏》注曰:“龍,和也。……龍,寵也。來助我者,我寵而受用之”,即龍字在這裡是和的意思,也是“寵”的假借義。
例8的“何天之龍”《十三經注疏》疏曰:“諸侯會同為下國。作英俊厚德之君能荷負天之榮寵”可見也是假借“龍”為“寵”之意。
上述八例中最接近甲骨文“龍”的本義的是例1。《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全文如下:“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這裡的“游龍”是文獻記載中第一次發現,所以它具體是不是說的就是遠古的龍捲風很難確定。從形態上說無論甲骨文和金文的“龍”,還是先秦相關“龍鬥”的記載,龍一般是兩條同時出現,處于交戰狀態,而且它最本質的特點是直立向上,立地達天的。這裡所吟詠的“隰有遊龍”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水中游動的龍。所以在這首詩中的“游龍”可能指的是鱷魚或者蜥蜴之類的爬行類的“龍”。
所以八個例子說明在本義上,“龍”已經和商代以前的龍捲風形象完全脫離了。或者說到了春秋中期,人們已經不再把龍捲風稱作“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