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五:曼

标签:
甲骨文曼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這個甲骨文字是卜辭常見字。它否可以破譯為漢字“曼”專家學者們是有不同見解的。郭沫若依據右圖中的曼龔父盨該字得出了“象以兩手張目,蓋曼之初文”的觀點。《古文字類編》就沒有收錄此字的甲骨文本字。但我认为郭说可从。
我們看到,甲骨文的“曼”字的造字上下是兩隻手,中間是一隻眼睛(沒有眉毛)。本義為用雙手抻開眼睛的上下眼瞼。左圖例一是四期甲骨文字,也是象表達雙手將眼瞼抻開的意思,但是它採用的造字意符令人費解。兩隻手中間出現的意符是甲骨文“面”,所以本義易產生誤解。
西周金文的“曼”未見工具書收錄。春秋金文的“曼”結構複雜化了,也許這是一個春秋分化出的“曼”的形聲造字,它應該表達一個新的本義。而甲骨文“曼”是其初文。
這個金文“曼”上從倒口,下面不再是兩隻手,而是上為爪下為手。就造字而言,這樣更准確地表達了用雙手抻開上下眼瞼的本義。但是最上面出現的倒口代表什麽意思呢?存疑。至于圖二右側的金文字是不是“曼”就很值得懷疑了。因為它上面是一個宰相的“宰”,下面依次是“目”“一”和“又”。各個意符之間的會意是混亂而不能理解的,我們也看不出該字和甲骨文和金文的“曼”有什麽造字上的繼承關係。
《說文》:“曼。引也。從又冒聲。”這個定義已經有“牽引上下眼瞼”引申為動詞牽引的一般性意義。可以用于“牽引”任何物體了。所以“曼曼”兩字連用就是“牽引再牽引”的意思:《楚辭·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注:“曼或作漫”。這是非常準確的。它的本義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將我們的視線一再牽引向遠方的天盡頭處。”如果換做注中的“漫”字屈原的詩意就被大打了一個折扣。
爲什麽要用雙手牽引上下眼瞼來表示呢?因為眼睛隨著視線越遠就睜得越大。從《康熙字典》中收集的引文看。“曼”的本義在以後的演化中產生了“曼美”和“假裝”的意思。是啊,眼睛大了當然就有一種“曼美”,而睜大眼睛有時候確實有些“矯情”。所以楊雄《法言》中就說“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這裡的“曼”就是“假裝和矯情”之意。而“曼”的發聲被假借為“戎蠻”之“蠻”。 其實這個“曼”字最早的讀音按照《廣韻》《集韻》《韻會》的記載應當讀作:萬。從無販切。
甲骨文“曼”在卜辭中的本義理解上很費力,因為它多用在地名上。但是我認為以下幾條卜辭中的“曼”應該和本義有聯繫:
卜辭:“辛卯卜:王在肉曼卜”(文225)
卜辭:“己亥卜:戠婦井于曼”(寧3·238)
卜辭:“貞:擊于曼”(存·360)
這裡的“曼”均有“眼前”和“現場”之意。和睜大眼睛是有一定聯繫的。且存疑在此,以待後證。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曼的本義:兩手抻開上下眼瞼。引申為曼美,引申為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