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二:齒 齲

标签:
甲骨文齿龋本义虫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這個甲骨文字很容易理解,誰看了都知道是門牙——就是“齒”。以往的古文字專家學者也一致認為這個甲骨文字是“齒”。《說文》“齒。口齗骨也。”段注曰:“鄭注《周禮》曰:‘人生齒而體備。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但是問題出在甲骨文中“齒”字的寫法很多。除了上述四種寫法外還有:上三下三(乙7355)上二(乙2203,佚716)上左一下右一(合203)上右一下左一(前4·4·2)。甲骨文“齒”字中有用方塊表示牙齒的,也有用“、”表示牙齒的。
爲什麽會有這麼多種形式表示牙齒呢?答案只能是: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會意,而是一種對卜辭記錄對象的某人的牙齒的一種精確的記錄。見上圖:
例一記錄的某人就是上牙只剩一顆,下顎無牙;
例二記錄的某人就是下牙只剩兩顆,上顎無牙;
例三記錄的某人下門牙缺了一顆;
例四表示記錄的某人牙齒很健全。
這一點說明,甲骨文的造字是根據記錄對象的造字,其實造字者完全可以採用一個通用符號代表所有的“牙齒”,但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去造字。這一歷史記錄同時說明在殷商時代貴族們患牙病的人很多,這一點在卜辭中也得到了印證:
卜辭:“貞:有疒齒不隹父乙蚩”(乙4626)
卜辭:“貞:疒齒隹父乙蚩”(乙4600)
卜辭:“丁亥卜。爭。貞:王疾隹齒”(乙7482)
因為患牙病的人很多,所以沒有牙病的人和牙齒健全的人就受人羡慕:
卜辭:“婦好弗疾齒”(乙3164)
依據上述的卜辭我認為甲骨文“齒”字的寫法不是隨意的。因為在龜板上鍥刻甲骨文時,殷商貞人們一般是從簡不就繁的。在不影響卜辭本義的情況下越簡單越好。這裡的甲骨文“齒”出現了近十種寫法只能說明它們是真實記錄了被記錄者的牙齒的真實的存在狀況。
用“、”表示牙齒的甲骨文“齒”字設計的兩條卜辭內容不好理解,現列如下:
卜辭:“戊寅卜。亘。貞:取牛不齒”(遺152)
卜辭:“王占曰:吉。亡來齒”(乙3380)
我選擇拍攝了最清楚的一個甲骨文“齲”字,但是這一個“齲”字在會意上稍差一點。因為其餘的兩個甲骨文的“齲”字:
鄴3·35·2上牙是兩個下牙只有一個;
合232上牙是三個下牙只有兩個。
缺少的牙齒到哪裡去了呢?圖二的甲骨文“齲”告訴我們缺少的那顆牙齒被蟲吃掉了。你看,在牙齒縫隙里有一條蟲,它已經把牙齒啃出許多的碎末。後來會怎樣?後來這個甲骨文字就變成了上面只有一顆牙齒下面有兩顆牙齒的狀態。殷商人清楚地知道:牙齒是被蟲吃掉的。(值得一提的是該字中的意符“蟲”,我們在《破譯339》里認為它代表蛇,現在才發現它代表所有的蟲。)
《說文》:“齲。齒蠹也。從牙禹聲。”就是說東漢時代“齲”變成了“牙字旁”,後來又被恢復成甲骨文的“從齒”。涉及“齲”的兩條卜辭由于殘缺也不是很好理解,我把它抄錄在此,因為其中的內容都涉及女人齲齒,而且都涉及到甲骨文“御”這個字。讀者可以各抒己見。
卜辭:“勿于甲御婦囗[該字上加下女]齲”(合232)該“齲”字上牙是三個下牙只兩個。
卜辭:“…貞:…女…御…齲”(鄴3·35·2)該“齲”字上牙是兩個下牙只有一個。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齒的本義:人的門牙。
齲的本義:人的蟲牙。殷商人認為是一條可見的蟲;東漢人認為是不可見的蠹蟲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