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39
  • 关注人气:3,9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正 征 政

(2011-09-16 16:52:06)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杂谈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甲骨文中很多字是沒有爭議的,因爲基本意符已經有了共識,由基本意符會意的甲骨文字自然不難理解並形成共識。例如: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四十:正 <wbr>征 <wbr>政 孤证  甲骨文 從口從止從攴,左側的止口為甲骨文正,則本字應該是甲骨文:政。

“政”在先秦文獻中最為著名的是:

《尚書·舜典》:“以齊七政”。

《尚書·洪范》:“農用八政”。

《周禮·均人》:“掌均地政”。

這些有關“政”字的運用和《左傳桓二》的“政以正民”的意思是一致的。與上圖甲骨文“政”在卜辭中的唯一孤證也是基本吻合的:

卜辭:“貞:于…未政…于岳”(燕686)這裡的“于”是一種祭祀。政通征。

兩周时期有“力征”(又假借為“力正”,“力政”)一說。就是武力征伐征討的意思。

《國語·吴語》:“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

《周禮·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

《禮記·王制》:“五十不從力政”。[]力政,城道之役也。

《墨子·明鬼》:“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諸侯力正”。

例證還有,不一一枚舉。正,政,征三個字在甲骨文中均已存在且均從正,即征伐征討之意。但是在甲骨文系統中這三個字雖然發音相同,但是它們的造字是有區別的。也就是所謂的“渾言之”和“析言之”的區別:

正。從止從口。口在這裡是非固定意符,代表城邑。故為征討地方城邑之意。

征。從彳從正。彳代表街道。故征側重點是上文所謂的“城道之役”。

政。從攴從正。攴為手執棍棒,應視為指揮棒。側重點在有人指揮征討。

雖然這三個字在甲骨文時期區別不大,甚至直至戰國依然在混用。但是在以後的漢字發展演化中,三個字漸漸分道揚鑣,成為三個本義不同,用法專一的漢字。究其原因,其根源還在于甲骨文的造字結構不同所致。“正”演化為“符合既定標準”“正面”“改正”之意;“征”演化為出兵討伐,也就是經歷長途跋涉去討伐別國。這是因為其造字中涉及道路之意;“政”演化為“政治”“政府”。其依據就在于甲骨文造字中的手執指揮棒的指揮、治理、管理的本義。其實通過它們在卜辭中的使用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出其不同的造字用處是有著細微的差別的:

“正”字常用在“正月”,此外常用在商王征伐敵國,這其中就含有“改邪為正”的微妙含義:
   
卜辭:“癸未卜。寅。貞:王旬亡禍。王來正人方”(甲3355

卜辭:“庚申卜。囗。貞:王勿正鬼方。上下弗若。不”(後上16·8

但是在涉及地方征伐殷商——我——時,多用甲骨文“征”字。這個“征”缺少了“改正”的意味,而只是單純地說明對方是經過長途跋涉進貢“我國”。

卜辭:“工方征”(前7·4·2

卜辭:“…自西…工方征我”(前7·17·1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殷商人刻寫卜辭的造字並非是一個既定模式,殷商人是根据要记录的具體事情造字的,造字时一成不變的格式。例如两个人干一件事和三个人干一件事他们会造出不同的字。用铁锤干事和用木棒干事也是不同的表示。“正”“征”“政”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使用什麽樣的造字取決于征伐的雙方和征伐的性質。所以現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由于這樣的“一字一形一義”現象,其實際字數要遠遠超過專家們預計的數目。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政的本義:强调有(商王)指揮的征伐敵國的戰爭。引申義:行政、政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