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七十七:地支之卯

标签:
得意之作甲骨文卯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首先我們仔細分辨一下甲骨文“卯”的特徵,這對我們的破譯很有幫助。如圖:卯。中間是兩豎,每一豎上都有一個小的三角形的凸出物。這個凸出物的特點是,可大可小,可上可下。而在戰國時期,這個凸出物為八片類似樹葉一樣的符號所代替。
《說文》:“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故二月為天門。”按照許慎的《說文》定義的體例,這裡的“冒”是“卯”的音訓。其實卯在殷商發音不是mǎo,而是moǔ。
依據是先秦的卯字和柳、劉等字同屬幽部。它們的發音都是liu。
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它说明無論從字形上看,还是从發音上聽,甲骨文“卯”极有可能是“柳”的初文。找到了这个玄机,甲骨文卯字的本義呼之欲出。剩下的就是要從本義上考證卯是不是柳的本字了。
從造字時間看,卯自一期到五期都有;柳是甲骨文三期以後才出現。這一點可以證明甲骨文柳是甲骨文卯的分化字。甲骨文柳是由卯派生出的一個甲骨文字。這個字在《詩經》里依然是讀作柳,有《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令此下民,亦孔之衰。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兩句一韻,非常工整。卯和醜應該同押幽韻。小雅正是所謂西周朝廷所推崇的雅言。這首詩作于周幽王時代,說明即使在殷商以後的西周這個卯字依然歸入幽韻。許慎的定義是不錯的,“卯。冒也。”是說二月正是柳條上冒出柳芽的月份,你看甲骨文卯中間的兩豎是不是就是柳條?兩邊發出的突出物像不像柳芽的蓇葖?你再看戰國古文的柳字,難道你沒有聯想起那句傳唱已久的唐詩嗎?“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如果你具有豐富的植物學知識,你就會知道柳樹正是在陰曆二月裏由冒出的柳芽蓇葖舒展而爲柳葉的。
難道用柳條長出蓇葖來表示二月不正是最恰當的意符嗎?柳樹極易成活,只要截下一段柳枝插進泥土,很快它就能夠成活,舒筋展葉,日漸長大。當它成爲一棵扶風的弱柳時,就用上了另一個甲骨文字來表示它,這個字就是:柳。從木,從卯。
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卯”字,所以它下了一个含糊其辞的定义,也错过了了解甲骨文造字的奥秘的乐趣。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載:“吴其昌謂象雙刀并植形。《殷代人祭考》胡小石謂象斷物之形。《說文古文考》,林義光謂卯即兜鍪古字,首鎧也,卯鍪古同音……按諸說皆無確據。”現在我為它們找到了確據。至少林義光的發音考證是正確的。
因为甲骨文卯看上去很像兩把刀,所以就產生了“殺生祭祀”的卜辭的本義解釋:
卜辭:“甲午卜。貞:翌乙未侑于祖乙羌十又五。卯[上宀下羊]又一牛。五月”
卜辭:“于上甲其卯于大乙六牛”
這裡的卯表示一種祭祀沒有爭議,問題在于根據新的本義,卯在這裡應該破譯為什麼樣的祭祀形式。我的見解是:卯是用羔羊和牛犢祭祀祖先。猶如我們今天食用乳豬一樣。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卯的本義:柳樹發芽。動詞。用于地支第四位,指農曆二月。發音同鍪。引申為用幼畜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