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六十二:夯方和商諸方國

标签:
甲骨文夯本义引申义方国劳役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卜辭中有個不見經傳的小國,它是夏商林立的諸方國之一。其甲骨文字寫作
我認為這個字就是夯的甲骨文象形字。其造字視角是俯視構圖,象一隻四人共舉的夯,名詞。夯是一種將土或者地基砸結實用的工具。夯的本身是一塊巨大的;立方體或者長方體的石頭。石頭的表面鑿有環狀把手,用繩子穿過把手就成為上圖的夯的樣子。夯土的時候是四人各執一根繩,用號子統一行動,將夯拎其很高再藉助重力落下去。這樣經過反復起落將地面或者地基砸結實。夯是建造乾打壘的房屋或者城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殷商時有一個小的方國叫夯方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它爲什麽被命名為夯方。我查閱了歷史資料發現殷商時期的方國很多,其中卜辭中有記載的就有:
鬼方,工方(共方或者貢方),羌方,土方,人方(夷方),虎方,龍方,盂方,御方,馬方,印方,黎方,興方,基方,夯方,方,系方,亘方,林方,大方等等。還有一些漢字不能表達的方國。
認真分析一樣這些方國的名字就會發現它們有共同點:這些名字大多和勞役或者進貢有關。
工方(共方或者貢方):治水。
羌方:養羊。
土方:挖土。今天依然俗稱“挖土方”。
人方(夷方):以打獵和編制杞柳為主。
虎方:獵虎和進貢相關虎皮虎骨等。
龍方:治風、抗風。
盂方:祭祀。
雖然這是一種偶然現象,殷商時代的方國也完全可以用這樣的勞役對象命名。但是如果每個方國和他們對殷商負擔的勞役如果真的吻合,這就不是一種偶然了。而且從卜辭的記載內容看,凡稱作“某方”的方國一般都是殷商的討伐對象,“伐某方”的記載幾乎是不絕于卜辭。也就是說他們大多是殷商王朝的敵對國家。例如這個夯方:
卜辭:“囗囗卜。囗。貞:王次于曾。乃乎[本字為雙手持工具擊豕]夯……”(合6536)
卜辭:“貞:王伐夯方。受有佑”( 合6541)
卜辭:“壬寅卜。貞:今載王伐夯方。受有佑”( 合6543)
可見這個夯方也是一個飽受殷商殺戮的方國。殺戮的原因是什麽?卜辭中未見,其實卜辭中殷商很強勢,對很多的方國只說“征”“伐”,很少說明原因。只有殷商的同盟國沚(卜辭不稱“沚方”而稱為“沚”)受到東邊的鄰國土方和西邊的鄰國工方的雙重欺負,沚向商王告了狀,這一次卜辭說明了討伐兩方國的原因。
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殷商時代的各方國都承擔了某種專業的勞役。每年要派遣大量的工匠服勞役激化了本來就對立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所以導致殷商王朝不斷地討伐這些方國。
首先,從堯舜時期和《山海經》的記載,每一個方國(氏族)一般都有自己自然形成的分工。例如共工氏族的治水,堯氏族的觀天象,舜氏族的農作等。相關分工在《世本·作篇》里記載的很詳盡。既然是某方國擅長于某勞作,當然就會派遣相應的勞役。因為別的氏族干不好。
其次,從各自為陣到大禹時期的進貢,應該是一種自發的進貢,或者說是爲了報答大禹的“傅土、堕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恩情。但是殷商王朝的勞役無疑就是一種行政的強行攤派了。這就難免激化殷商和各方國之間的矛盾。
第三,從卜辭產生以後的殷商後期,商王朝的“邦畿千里”的形成和殷商貴族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看,也是有這種可能的。晚商的國力為不斷地征討各方國(其中就有帝乙帝辛連年討伐東夷)消耗殆盡。《尚書·牧誓》載周人一呼,八族響應。商周牧野之戰,商的前軍倒戈。這些都說明晚商王朝已經是內外交困,窮途末路了。
勞役的強行攤派,無疑是商王朝走向滅亡的因素之一。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夯的本義:夯是一種將土或者地基砸結實用的工具。夯的本身是一塊巨大的;立方體或者長方體的石頭。石頭的表面鑿有環狀把手,用繩子穿過把手就成為甲骨文的夯的象形。名詞。引申義:夯土。動詞。四人各執一根繩,用號子統一節奏,將夯拎起很高藉重力落下去。這樣經過反復起落將地面或者地基砸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