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四十三:杵(未識字)

标签:
甲骨文杵本字午本义执杵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杵。舂杵也。從木午聲。”段注:“舂。搗粟也。其器曰杵。系辭曰‘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按照甲骨文造字的常規杵字的偏旁應該是扌或者共,因為它上部意符为雙手執杵才狀,是一個動詞。但是在《說文》收入的小篆“杵”就是木字旁。按照漢字造字規律。木字旁的杵應該是一個名詞
所以,比較甲骨文杵和小篆杵我們發現:一,甲骨文杵是動詞,小篆的杵是名詞;二,甲骨文杵杵尖向下,小篆杵杵尖向上。按照杵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看。甲骨文的造字顯然比小篆準確。按照《易經·系辭》的記載,本字中似乎省略了下面的“臼”字。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搗粟時杵和臼是配套的用具,但是杵是一種可以單獨使用的工具,其用途不僅限於在臼中搗粟。例如在用版築建造土牆時,就使用杵搗土。杵尖的作用是戳碎大的土團,填補土中的空隙。
當甲骨文的杵去掉上部的雙手的意符以後,就是名詞的杵。這個名詞的甲骨文“杵”字我們在上篇《破譯242》已經接觸到了,就是甲骨文“基”字上部的“丄”。在殷商甲骨文中,這個杵尖的形狀可以是變化的,可以是一個圓點,可以是一個三角形,也可以是一短橫。這是甲骨文常用的造字方法,我已經在介紹非固定意符時多次考證過這一點。
名詞杵的本字(也是初文)寫作午。這個甲骨文“午”字在卜辭中均當做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使用。但是甲骨文“午”作為一個獨立的意符造字的情況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是常見的。午作為意符造字時其本義就是一種用具:木杵。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杵的本義:雙手執杵勞作。動詞。引申為:用具木杵。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