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三十八:未識甲骨文11

标签:
甲骨文未识字犀牛兕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遠古中原大地,犀牛是一種常見的野生動物。目前為止最早的記載見於《山海經》:
“狌狌(地名:或作猩猩)西北有犀牛。狀如牛而黑。”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其中多駁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这是白犀牛,犀牛一角。
以上三則記載都是指犀牛。我們注意到在《山海經》中的犀牛有兩個名稱:犀牛和兕。這兩種名稱都是指的犀牛,只是它的皮膚有黑白兩種顏色。犀牛的兩種皮膚一直遺傳到今天,今天的犀牛依然分成黑犀牛和白犀牛兩種。現在已經沒有人把犀牛叫做兕了。
其實從訓詁學的角度看,兕和犀遠古發音是相同的。先秦的兕屬於邪母。發音為xí。依據這個發音,當時人們對犀牛的稱呼可能是“犀牛”和“兕牛”,要麼就是稱之“犀”或者“兕”。《山海經》雖然成書較遲,但是它記載的卻是商周以前的大禹時代的事情。大禹時代是所謂的傳說時代,就是說它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流傳下來。犀和兕完全有可能是遠古人類對犀牛這一物種的稱呼。戰國以後在經文人收集整理時不同的傳說版本用了不同的漢字表示。這就形成了《山海經》中對於犀牛的兩種名字。所以按照這個傳說,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應該存在一個與犀牛或者兕的本義相當的獨體的甲骨文字。
我找到了這樣一個尚未被破譯的甲骨文字:
這個甲骨文字是兕或者犀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尾巴和腿都很短,嘴巴寬大厚實,一隻比嘴巴還要長的角和頭、和嘴巴幾乎處於一條直線上。它的獨角的彎曲方向是朝向身後的。這些都是犀牛的動物特徵。根據《山海經》的上述記載,遠古時期生活在中原一帶的犀牛有白犀牛和黑犀牛兩種。
符合上圖特點的野生動物還有一個河馬。它是不是河馬的甲骨文字呢?應該不是。這是因為河馬沒有獨角。它的耳朵很小,比它的嘴巴要小得多。所以上圖中的向後彎曲的部份比嘴巴要長一倍。
卜辞:“…丁巳
《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由於許慎沒有強調“一角”,所以存一說認為兕是雌犀牛。
《国语·晋语》“唐叔射兕于徒林。”這個記載說明犀牛在中國遠古的客觀存在。
《周禮·考工记·函人》“兕甲寿二百年。”這裡的“兕甲”是指西周人用兕皮做成的鎧甲。
《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