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三十七:未識甲骨文10

(2011-05-14 16:11:46)
标签:

甲骨文

未识字

本义

烽火台

烽火

狼烟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史記·周本紀》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烽火又叫烽燧,唐代的烽火已經有了不同方式的烽火以表示不同的信息,猶如我們今天的旗語。但是旗語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夜裡無法看見。所以烽火舉燧有“白日放煙,夜裡放火”“有寇舉之”的做法。

這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還有一個商紂王和妲己的殷商版本。由於沒有找到文獻資料無法確證。但是我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找到了這樣一個甲骨文字。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三十七:未識甲骨文10引自《甲骨文精粹集釋》摹片125 該摹片的卜辭為:“延于~圉”(同左)該條卜辭中的“~圉”是一個地點。“延于~圉”就是將人(或財、物)轉移到~圉這個地點的意思。但是上圖的這個甲骨文字至今依然是未識字。甲骨文是一字一形一義的。現在我們來分析這個甲骨文字。

這是一個會意字。下部從京,京的本義是京城。甲骨文京字的下半部分之所以有三竖,是因为商代的王宮一般是两个门道,所以中间的一竖是隔开两个门道的隔墙。这一点已经为已经发掘的河南安阳洹北商城的一号基址等考古遗址所证实。作为都邑的一种借代手法,后来京字被引申为京城和国都。所以,京字下部的倒山字正是晚商都邑大门的正面的象形。京字的上半部分是城上的堞亭,用于放哨和瞭望远方情况的。對於本字而言,下部從京不難理解,關鍵在於上部的曲綫表示什麽本義。我認為這個甲骨文字的上部的曲綫代表的是狼煙,即商周時代的烽火。該字正是殷商京城舉燧的會意。殷商時的烽火是從京城開始點燃并傳遞的。我們從《史記·周本紀》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段記載可以看到,當有寇犯京城則舉烽火,目的是號召四方諸侯勤王。所以京城的烽火臺是很重要的軍事要地。我認為上述卜辭中的“~圉”正是殷商的烽火臺重地,所以稱“圉”。

再看該字最上端的狼煙的造型,這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造型,而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造字。這個狼煙的造型是由兩個甲骨文“人”字構成的,一個是較大的“人”字,在“大人”的手上托著一個“小人”。這應該是“大人呼喚小人”的意思,也就是天子呼喚諸侯勤王的意思。這正是狼煙的作用所在。

所以,我認為這個甲骨文字的本義應該破譯為“殷商京城烽火臺”。用如動詞是“烽火”或者“狼煙”的意思。而上述卜辭:“延于~圉”就是軍隊進駐烽火臺的意思,也就是當時殷商的京城遇到了緊急情況。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三十七:未識甲骨文10的本義:殷商烽火臺。名詞。用如動詞為烽火(夜裡)或狼煙(白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