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一百八十四:丁(即口)

标签:
甲骨文丁口本义上甲微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六十天是一个甲子,六十年是一个甲子。据说这个甲子是黄帝臣大桡发明的。见于《世本·作篇》《吕氏春秋·勿躬》等文献。
所谓甲子是我国远古记时记日记月记年的一种方法。采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地两两组合,可以有六十种组合方式。每一种组合代表一天,一轮下来就是六十天。用于记年则是六十年。
这种记时的方法在我国远古也许很早就有了。但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名称应该是殷商甲骨文的专利。殷商人不仅命名了天干和地支,并创造了相对应的甲骨文字。而且殷商人还采用十天干追溯了甲骨文产生之前的商的历史,用十天干为盘庚小辛以前的商王命名。
一个不容忽视的殷商史实是:大约是在盘庚和小辛朝代殷商人创造了系统的甲骨文字,而恰恰在盘庚小辛朝代以前,自上甲微开始到小辛为止的商王的名称中已经具备了十天干:
上甲微、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
报乙、天乙、祖乙
报丙、外丙
报丁、太丁、沃丁、中丁、祖丁
太戊
雍己
大庚、南庚、盘庚
祖辛、小辛
主壬、中壬、外壬
主癸
奇怪的是在上甲微以前的商的王一律又不用天干命名。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甲骨文系统被创造后,殷商统治者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上甲微是一个商史的里程碑,在他之前的王均不用十天干记名,而在他后面的王一律用天干记名。所以干支纪年法可以早于商代,但是十天干的名称分别叫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应该是殷商甲骨文造字者的独创。例如他们创造了用下面的甲骨文表示天干第四位。
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于把天干的第四位叫丁,其实这个丁是后起的汉字。在甲骨文中天干第四位就是一个空心的或者实心的方块。我很诧异它后来为什么变成了用汉字丁来表示了。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的《新华词典》中关于丁这个字的各个义项都可以用汉字口来解释。
《新华词典》丁:①天干的第四位。②人口。③指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劳动的人。④遭遇,碰到。⑤蔬菜、肉类等切成的小方块。
可见丁这个汉字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它的全部义项用甲骨文口都可以代替。所以在殷商时期的十天干实际上依次是:甲乙丙口戊己庚辛壬癸。而在卜辞中商王报丁、太丁、沃丁、中丁、祖丁都是写作匚口、太口、沃口、中口、祖口的。在东汉《說文》中,天干第四位已经写成了汉字丁。但是追究将口改为丁的始作俑者是战国印玺。
《說文》:“丁。夏时萬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其中的“丁实”二字在小徐本中解释为“丁壮成实”。看来这个解释并不是丁的本义,更不是甲骨文口字的本义。上图中的甲骨文在卜辞中除了用在天干第四位,就是用于商王和商代贞人的人名。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卜辞中还没有发现这个口字有其它的用法。
所以这个甲骨文口字的本义是天干第四位。
甲骨文另有一个口字代表人的嘴巴,与本字相比多了两边的上翘的嘴角。这两个本字字形相差不大,但是辞源不同。一个代表的是天干的第四位,另一个代表人的说话、吃食的器官。这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本义,所以甲骨文造字者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本字字形来分别表示。它们共同组成了今天汉字口的所有义项。
这又一次证明了我提出的甲骨文造字原则——一字一形一义。
【甲骨文字本义小结】
口(丁)的本义:棺材釘釘頭的象形。引申義:天干第四位。名词。我个人认为这个口还有人口居住区的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