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六十九:夏

标签:
夏桀甲骨文夏本义夏小正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夏字从造字之初就不是代表一个季节,因为夏商时代没有夏这一季节名称;夏字在它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没有一个标准的“配置”,因为从金文到简书夏的写法五花八门。
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由衷的赞叹。但是随之我们也会产生一个疑问:最早那个恐怖而又血腥的夏字为什么被修复、篡改得如此完美了?这种修正是不是掩盖了一些历史事实(或者这件历史事实在东汉时已经被史家们"为贤者讳"了)?这个夏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就常常自称为夏:
《论语》“狄夷之有君,不如諸夏之无也。”
《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夏。”
《左传定十》“孔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不过这些自称为夏的人大多是西周以后的人,因为周人是夏的后代。商代的统治者绝不会以夏自称的。因为他们灭了夏王朝并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的主宰力量。
据我的考证,系统化的甲骨文字产生于盘庚之后的小辛朝,秦公簋里的这个夏字是从晚商甲骨文里继承的呢,还是春秋时人们自己创造的现在难有定论。但是,创造这个字的人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地造出这样血腥的一个字来。
这个夏字表示的是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身边丢着两把刀。按照甲骨文的造字规律,刀上应该滴下几滴血。金文很少这么造字。
我的答案是:这个人应该就是夏桀。这个夏字就是夏桀被杀死时的惨状的记录。造字者使用这样一个符号作为夏桀的专用名词,在那个时代是通俗易懂的,人人明白的。所以这个夏字很自然地被引申用来称呼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时代——夏王朝。
《周書》謂桀之败,南徙千里,至於不齊,又南徙至於魯。
《淮南子·脩務訓》“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歴山。”
《荀子·解蔽篇》“桀死於亭山。”
我们从上述文献看到。在春秋以后,夏和桀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人:夏桀。而桀只是谥号,夏的末代王名叫帝履癸,死后才被叫作桀的。那么他死后为什么叫做桀呢?见《康熙字典》桀条有如下:
“集韻:巨列切。傑,磔也。……古人称,桀,黠者。其凶暴若桀也。又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关于夏桀的凶暴很少有历史文献可以证明,所以夏桀成为了凶暴的代名词可能有冤屈之处。夏王朝其实是一个很少对外发动战争的王朝。之所以用这个桀字作为夏桀的谥号,极有可能就是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而秦公簋的这个夏字其实就是对这样一个惨死者的白描。
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夏字本义时很少重视到桀字在古汉语中有一个重要的义项:《辞源》桀条下“桀 ②古代分裂犯人肢体的酷刑。通磔。《说文》‘桀,磔也。’”这个义项的来源是什么?难道和秦公簋里的这个金文夏字不是如出一辙吗?夏,正是夏桀临终时被施以的一种酷刑——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夏桀的死正是被肢解了。请重视《说文》的这个词条,它证明桀字在东汉时代还仅仅只有一个解释,其本义就是肢解这一酷刑。我认为它的这一本义正是来自夏桀之死。不是夏桀太残暴,而是夏桀被残暴;不是夏桀肢解人,而是夏桀被肢解。这也许正是金文夏字要保留的历史真相!
如果以上考证属实,夏字作为夏王朝的名称是在它灭亡以后才被创造。在此前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它只是简单地被称作夏或者桀。夏王朝是因夏桀而得名的,这一点会给今天的夏文化考古带来很多的新思路。
在甲骨文里,我们没有发现这个夏字。即使发现了,这个夏字也还是对夏桀的专用名词。并不能证明晚商时代有夏季,从而据此推论出晚商时已经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历法的结论。作为晚商只有春秋没有冬夏还有另外两个文献证明:一是《诗经·豳风·七月》,其中的月份历法是十月和十二月两种并行,正是显现出两种历法过渡时期的痕迹。因为在十月历法中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每年分为春秋两季,每季五个月,而不可能出现每个季度只有两个半月的情况。二是从《夏小正》里看出夏代实行的是十月历法。最简单的证明是在《夏小正》中最长的白天(养日)和最长的黑夜(养夜)分别出现在夏历的五月和十月。有关考证参见我的相关文章。《夏小正的十月历法》
【甲骨文字本义小结】
夏始见于金文,甲骨文中未见
夏的金文本义:夏桀。引申义: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