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五十四:洹 渊

标签:
甲骨文洹安阳河渊回水龙卷风竹笥天地通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破译了近百字的甲骨文字之后,我归纳出有关甲骨文字的两点规律:
一、
二、
甲骨文洹字就是一个例子。看起来洹像是一个形声字,其实它不是。如图一:
远古人为一条河取名不是随便拿来一个字就作为河名的。洹河就是安阳河,就是今天洹北商城遗址和殷墟遗址之间的那条河。在东汉以前这条洹河曾经是齐国和鲁国的界河。《说文》“洹。水在齐鲁间从水亘声。”但是我们从图一中看出,这个甲骨文洹字是有两个象形符号组成:河流和漩涡。这个漩涡一定是安阳河的标志性现象,所以才能用来作为河名的。远古的安阳河为什么被命名为洹河呢?
从洹河地理上看,洹水从河南林县的隆虑山向东流曾经潜入地下,在太行山东麓一个叫善应村的地方由地下流出成为今天的安阳河。洹的甲骨文从水从回,应该是洹水源头出水之状。善应村头有大片泉水从地下涌出,正如《山海经》所描述的“其原渾渾泡泡”。这个地方就是洹泉,卜辞中有“戊子贞,其咬于洹泉”的记载。卜辞中还有“其於洹泉大三牢,宜囗”(甲903))以三牢在洹泉祭祀,可见洹泉应该是洹河之源。晚商统治者经常在洹水边祭祀。多见卜辞。
我们再看洹字的甲骨文,正是洹河发源后流入地下,又经洹泉涌出东流的情况。一个字里包容了洹河大致的地理特点,这是晚商造字者的杰作。
《新华词典》中对渊字的解释是:①深水;潭。②深。这个深水的本义不知道起于什么年代。其实一直到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的时候,渊都没有深的本义。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渊字来看,它们本身也没有表达出水深的含义。
“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就是说渊的本义是环水,或者说是河流某地河床忽然变宽产生的回水。远古之人认为在这样的回水处最容易产生龙卷风。《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凡是遇见龙的季节(农历三月到十月)都是利见大人的。其中渊字当解释为“回水”,是呈回旋状的水面,也就是龙卷风的初生之地。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引入了金文的渊字。见图二右。图示为河流的河床突然变宽了。但是奇怪的是,在河中间横飘着一件东西。这个符号我们在《破译44》里考证过,它叫做天地通。用在这里是什么功能呢?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这里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长圆柱体。由于放在水中池水很难形成洄水,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所以说可以使“蛟去”,就是驱逐水龙卷之意。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金文渊字中的天地通符号实际上就是为了预防龙卷风形成而放置在回水(渊)中的竹笥。它的作用有两重:一是从事实上防止龙的“或跃在渊”;另一方面这个金文中的符号也是沟通天地神明之意。
其实,先秦的统治者更多的是人为驱赶蛟龙以避害。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季夏,命渔师伐蛟。”的记载。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先秦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蛟龙是一种水中生物,能够危害百姓,必欲驱之。第二,每年选择在季夏,就是风季以前命渔师讨伐蛟龙,证明蛟龙为害人类的季节确实在农历5月进入猖獗期。这正是我国东南沿海龙卷风开始形成的季节。
渊,在商周时期一直是王室每年仲冬之月的祭祀对象,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四海、大川和河源。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甲骨文本义小结】
洹的本义。安阳河远古的名称。名词,会意字。
渊的本义。回水。名词。今天的字义已经发生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