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海经》地名考十三:昆仑弱水

(2010-09-08 05:52:47)
标签:

环水之渊

鸿毛

毕方鸟

《山海经》

《禹贡》

居延泽

弱水

文化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古昆仑弱水,《禹贡》中有两个记载:一是“弱水既西”;一是“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今天在我们考证弱水之时,首先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是弱水是河流的名称还是专指一种水质?第二是大禹所疏导的弱水河今天是哪一条河?它的古今流向是否吻合?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什么是弱水?很多人把它解释为一条叫做弱水的河流。其实远古时最初特指古昆仑发源的一种水,古昆仑一共发源了四条河,这四条河不同的流向导致他们在古昆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环状河流。《山海经》把它叫做弱水之渊。《楚辞·离骚》把它称之为周流。《淮南子·地形训》说“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把它叫做黄水。这里黄水是环水在讹传中音变所致。《河图·括地象》说:“崐崘,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千里。深十三尋。”可见弱水是一种水的名称,而不是一条河的名称。因为古昆仑地区有五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他们被统称为五色弱水。就是说这五条河流中的水质都一样。

关于这个弱,《爾雅》中有很多解释。所以对弱水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说弱水是指水刚刚发源弱小的样子。《玄中记》说:“天下之弱者,有崐崘之弱水,鴻毛不能載也。”毕沅注解说“其水不勝鴻毛。”意为昆仑山地区的河水一般为地下水和高山雪水,浮力很小。

昆仑山地区的河水“不勝鴻毛”的原因绝不是因为水流弱小。因为它们不至于小到浮不起一根鸿毛的水量。它们能够在昆仑山周围形成环水之渊,说明有足够的水量。《括地象》说弱水“深十三尋”,至少说明它的水流还是很深的。

河水能否浮起鸿毛的主要原因不在水量,而在水的酸碱度。因为鸿毛的表面有一层油脂,碱性水可以去除油脂。所以把鸿毛投入碱性较大的水中,鸿毛就会沉在水底。昆仑山地区的地下水可能是碱性,所以“鴻毛不能載也”。

这个现象被古人误解,认为昆仑的河水“鴻毛不能載也”,是因为鸿毛比河水重,所以鸿毛总是沉在水底。这个结论一般是在看见水底沉淀着羽毛时作出的。如果取一根新鲜羽毛放在这些河水里,它是可以漂在水面上并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的。弱水的酸碱性测定和漂浮羽毛的实验现在仍然随时可做。

据此,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弱水首先是一种碱性水质的河水。

 

但是,据《山海经》记载:在昆仑山区确实有一条河以弱水命名。《禹贡》记载的:“弱水既西”;“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就是指这条以弱水命名的河流。注意,《禹贡》所说是弱水的余波,即较小的一脉入于流沙,它应该还有一条向西的主河道。这里的流沙指居延泽。《元和志》“居延海,即居延泽,其沙风吹流行,故曰流沙,”《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书正义同。《水经·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注》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崐崘之虚)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这里所说的“又西南,過畢方鳥東。”才是弱水的主波,即主河道。

如果我们假设古昆仑就是今天的祁连山,那么这条弱水河今天依然存在。你可以在甘肃省地图上找到这条河。它缘起祁连山的西南角,向东流到祁连山的东南角,在这里转弯向北流到清水堡、金佛寺一带,前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它流过鸳鸯池水库,然后经一条叫做弱水的河流流向内蒙古的居延海。

如果我们假设古昆仑就是今天的祁连山,那么按照上面《山海经·海内西经》的记载,这条弱水河在向北流动的河床西侧,应该有一条支流向西南方向流过一个方国。这个方国就是著名的畢方鳥東。我们按照上面的记载,可以确定这个叫做畢方鳥東的方国大致的封域应该是在今天的金佛寺和酒泉市之间。

 

现在让我们根据上述的考证恢复一段已经消失的水文历史:今天的甘肃省中部远古时曾经有两条大河:一条叫做弱水河;一条叫做黑水河。就是大禹所导的黑水。《禹贡》曰:“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弱水河发源于祁连山西南角,向东流到祁连山的东南角,转弯向北流到清水堡、金佛寺一带,前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它流过鸳鸯池水库,然后经弱水河流向内蒙古的居延海。注意这是余波,而非主流。

黑水发源于甘肃张掖鸡山(详见《山海经》地名考四:昆仑黑水)它自东南向西北流向三危山。

这两条河在今天甘肃省的合黎附近的鸳鸯池水库一带相交汇呈十字交叉。向北流出的河流叫做弱水;向西流出的河流有黑水和弱水两个名字。

因为弱水河来自“弱水之渊”,所以人们就习惯称这条河为弱水。弱水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余波向北流进居延海。另一支主流向西南流向三危山附近,在三危山转向南流,在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之间流入哈拉湖继而流入青海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