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005
  • 关注人气:3,9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三十七:登

(2010-08-19 07:54:14)
标签:

甲骨文

上马石

灯台

鞍镫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今天我们骑马时挂在马身两侧供人踩踏上马的用具叫做马镫。这个马镫的镫见于《廣韻》“鞍镫”,《集韻》“馬鞁具”,《正字通》“馬鞍两旁足所踏”。更早呢?更早就是小篆登,《说文》“登,上車也”。再早就是甲骨文登。《爾雅釋詁》“登,陞也。”

甲骨文登, 如图: 破译甲骨文字之三十七:登

【登字图解】下面是两只手扶着供骑马人(贵族)上马时踩踏的上马石,这个上马石的写法正是甲骨文“豆”字(这一点很重要,后面要讨论),上马石的上面是一双脚。登是一个会意字。显然下面的手是侍者的手,上面的脚是贵族的脚。他们不是同一个人的手脚。所以甲骨文登的本义是上马和上车。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上陞曰登。甲骨文登形象地记录了商代晚期贵族上马时的场景和细节。

登作为上车、上马、上升的意思使用在先秦的文献中很多,简单举几个例子:

《易明夷》“初登于天”。

《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诗大雅》“築之登登。”

《孟子》“五榖不登”。

甲骨文的登在商以后的使用中逐渐分化出两个新的汉字,一个是镫,另一个就是燈。他们承接了登的诸多义项里面的两个。所以登是古字,而镫和燈是今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在汉字史上出现的顺序是登—镫—燈。

《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镫”。[]瓦豆谓之镫。

《楚辭·招魂》“華镫错些”。

镫字的产生当是西周以后的事情。从上面的《儀禮》看,西周时镫字已经在使用,《楚辭》应该稍迟一点。但是他们都是当做油灯的灯和灯台的灯使用。镫字作为金属马鞍这一意义的使用,应该是在《廣韵》和《集韻》以后,就是说已经到了北宋时代了。至于《正字通》则已经是明朝的事情。但是,迄今为止的考古学证据,我国最早的實物马镫出现在西晉(長沙)永寧二年,就是公元302年的墓葬。出土的馬鐙為三角形馬鐙。《寧夏社會科學》1999-3

而燈字的本义来源于甲骨文登字的一个符号:豆。登是上马、上车。豆则是一种容器,在商代以前,豆的作用有三种:①盛食品的容器,②盛食品祭祀的礼器。所谓豆薦菹醢,登薦大羹。《说文段注》③灯台或者烛台。所以登字是最早假借为燈的汉字。燈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出现的较晚,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后才出现。其间镫和燈必有一次分化的过程。即伴随金属马鞍出现以后,镫的本义转移为马镫和鞍镫,燈的本义成为烛台或者油灯。

《詩經》“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木质的灯台叫豆,瓦质的灯台叫登。

在《诗经》的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豆本身就有燈和燈台的意思。而登字在这里用作瓦质的燈台解释是一种假借,因为这里的假借产生了上马以外的一个新的义项:瓦质燈台。登(古字)的意思被假借为镫或者燈(今字)。

其实,豆存在的历史要远远早于上马石,因为豆产生的年代要远远早于骑马的年代。早在良渚文化甚至更早的我国远古文明遗址中就有大量的陶豆,瓦豆,磁豆出土。上马石因为和瓦豆形状和质地接近。所以晚商人在造字时引入豆的甲骨文作为构成登的符号之一。所以,在镫和燈出现以前,甲骨文登被假借为镫和燈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