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三十六:陟 降 墜 陵113
标签:
甲骨文陟降墜陵本义反义词卜辞说文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在甲骨文中陟、降、墜、陵这四个字结构非常相像。其中如果我们按照造字的结构理解,陟和降应该互为反义词;墜和陵应该互为反义词。如图:
先看反义词陟和降。
《说文》“陟,登也。”段注:“釋詁曰,陟,陞也。毛傳曰,陟,陞也。陞者,升之俗字。升者,陞登之假借。”
《说文》“降,下也。”段注:“釋詁曰,降,落也。”
陟和降两个字结构中都从阜从两个止。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强调过甲骨文有很强的方向性。这里字中的两个止,在定义陟和降的本义时是关键性的。图一中两只脚的脚趾(止)向上的是陟字,本义是登高;图二中两只脚脚趾向下的是降字,本义是下山。在卜辞中常常“帝陟”连用或者“帝降”连用。帝陟是先帝的意思,即商王升天的意思,而帝降则是天降灾祸的意思。
“帝其陟。”(明766)
“……贞:我其已宾作帝降若。”(粹1113甲)
“贞:卯帝弗其降祸,十月。”(佚36)
“庚戌卜,贞:帝其降(灾)”(前3·24·4)
正如甲骨文字是一字一义一样。在殷墟甲骨文字结构中的每一个符号代表的意思都不同,即使一个微小的符号变化甚至符号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也表示了字义上发生了改变。这是晚商造字者的严谨作风所致。
陟降两字中所从的阜字有两种就像墜和陵中的阜一样。其中以三角形表示的是山,以短横表示的应该是梯子。这一点很多甲骨文专著中都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必须区分的,因为在有些字中用山还是用梯子组字本义就会出现分歧。我们在研究甲骨文字时必须养成一符一义的习惯。
再看墜和陵。(见图三、图四)
墜从子从阜,注意在甲骨文这个字中的阜只见用三角形表示,就是说它的本义只能是从山上跌落,而不是从梯子上跌落。但是在卜辞中王从马上墜落也用这个墜字表示:
“……王车子央亦墜”(菁1)
陵的意思也很明确,一个人(不是一双脚)正在登上高山,而不是登上梯子(右侧为金文)。本义是登山,不是泛指登高。《说文》“墜,从高墜也。”“陵,大阜也。”按照《说文》的意思理解,到了东汉时代,墜仍是一个动词,而陵是一个名词。我们从甲骨文造字和本义分析墜和陵都应该是动词,说明陵这个字在后来从商到东汉的使用过程中词性发生了转移,由最初的动词转变成了名词了。
注意:虽然从字面上看,墜和陵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但是墜和陵不是反义词:陵表示上山,而墜不能表示下山。所以我在本文开头说“如果我们按照造字的结构理解,……墜和陵应该互为反义词。”,应该是,实际上不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