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三十八:之 正

标签:
甲骨文之正本义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甲骨文之,如图
所以《说文》“之,出也。象草過屮。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玉裁注曰“引申之意为往”。他们俩都错了,错的原因就在于东汉的许慎和清代的段玉裁都没有看到最早的甲骨文字。我们从之的甲骨文看就知道《爾雅》的解释是原始的和正确的,比较符合甲骨文的本义。《爾雅·釋詁》说:“之,往是也。”《爾雅·釋詁》说的正是之字的甲骨文本义。
许慎在《说文》里之所以犯了错误,是因为它根据小篆的之字作出了错误的认定。小篆的之,正象一株小草从地里钻出来。
甲骨文正,如图:
对比一下甲骨文的正的写法和之的写法。我们就可以知道正的本义是到达某地的意思。之的一横表示此地,脚的方向向前,是离开此地的意思。而正的一横则表示彼地,即目的地。这一横位于脚的上方,是到达彼地的意思。秦以前把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意思就是到达新年的意思。两个字的造字原理和竞技运动员起跑和冲刺很相像。细心的学者会发现甲骨文正字采用了两种表示方法,如上图:一种是从一从止;另一种是从口从止。这两种表示方法采用的是不同的结构,其本义上应该是有细微区别的。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从一从止的甲骨文正,强调的是到达;而从口从止的甲骨文正强调的是到达目的地。口在这里具体指目的地,呈城邑状。
《说文》“正,是也。从一,一以止。”这个解释也不是甲骨文正的本义。通过对甲骨文字的重新审视我们发现,很多中国的文字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其字的本义已经在使用中发生了转移。但是我们也看到甲骨文字自身的顽强的生命活力。即使有《说文》的先入为主的定义流行了近两千年,但是甲骨文已经被发现,它的文字立刻就复活了,充盈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使我们赞叹商代人的造字智慧。
如果我们查阅周代的金文,其中的正字一律是从一从止的(也有从上从止的),几乎没有从口从止的写法。原因在于从口从止的写法,和甲骨文里的另一个字足的字形容易混淆,我们在研讨足字的时候将予以区别。
最后提一下,现代汉字的之,是由草书简化而来。如果按照甲骨文造字方法,它应该写成:止下面加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