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

标签:
衣裘衰皮裘蓑衣卜辞古文小篆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卜辞
可见裘字最早只是一种衣的形态,既可以指皮衣,也可以指蓑衣。它的共性特点是外表呈均匀须状的毛。如甲骨文裘所象形的那样。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定义为:“裘,皮衣也。从衣象形,与衰同意。”裘与衰(蓑)为什么同意呢?许慎没有解释。其实裘与衰是经历了一个分化过程的。西周时期的裘字仍然沿袭了卜辞的象形,不过皮毛有时在衣服表面,有时却在衣服里面。这个分化时期就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六国实行有自己专门的字体——就是古文(这里古文是专用名词)。秦国用小篆“书同文”以后,非秦古文一概废止,六国古文从此消失。
如图是古文的衰字,我们看到它在裘的基础上多出一个口字,而皮毛的象形被独立出来了。而在小篆
中,这个独立的皮毛部分被纳入衣字中间成为衰字。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衰。后来演化为蓑衣的蓑,加上了草字头纯属多余。当然这和古代的居丧的丧礼(斩衰、齐衰)有关,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了。至于裘为什么变成了形声字是因为裘字的上半部分“求”字被用来作为“请求”的意思形成了新的单词。这个“求”是后起义,源于“裘”。
于是我们知道,古文裘和衰在小篆中被规范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是它还是被视为象形字而不是形声字:
“裘,衣部,从衣象形”;
“衰,衣部,从衣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