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

(2009-10-24 14:10:01)
标签:

皮裘

蓑衣

卜辞

古文

小篆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卜辞 衣。我的研究:衣的甲骨文本义是人衣,就是胎盘。引申为衣裳的衣。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卜辞 裘。从甲骨文裘来看,裘和衣两个字的区别仅仅是衣服的外表有了均匀须状的毛。就是说这个字最初并不是从求。《甲骨文编》:“不从求,象皮裘之形。”我同意这个说法,裘的甲骨文本义是皮裘,是个象形字。为什么裘的毛在外表呢?因为夏商时期,皮裘是反穿的,毛在外,皮在内。这是源于远古人类的一种对动物的简单模仿。所以吕思勉先生说“古之裘。皆如今之反著”《新序·杂事》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虞人反裘而负薪,彼知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附也。”后来为了保护皮裘正面的毛,人们就在皮裘的外面套上一件衣服。这样既美观又实用。

            《夏小正》:“九月……王始裘。”《夏小正》为十月历法,十月底冬至,所以九月相当于我们今天农历的十一月,王开始穿皮衣是正常的。

            但是后来的裘却是一个形声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这个甲骨文裘是一个象形字,它不仅象皮裘,而且也象另一种外表有均匀须状的毛的衣服——蓑衣。皮裘是贵族穿的,而蓑衣是穷人穿的。两者外表都是均匀须状的毛,所以都用裘来表示。

            最早的蓑衣是用草编织的,后来人们发明了用更加结实防雨性能更好的棕来编织。所以《说文》有“衰,草雨衣,秦谓之萆。”段注:音“稣禾切”这里的衰就是蓑的初文。《诗·小雅》:“何蓑何笠”传曰:“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

可见裘字最早只是一种衣的形态,既可以指皮衣,也可以指蓑衣。它的共性特点是外表呈均匀须状的毛。如甲骨文裘所象形的那样。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定义为:“裘,皮衣也。从衣象形,与衰同意。”裘与衰(蓑)为什么同意呢?许慎没有解释。其实裘与衰是经历了一个分化过程的。西周时期的裘字仍然沿袭了卜辞的象形,不过皮毛有时在衣服表面,有时却在衣服里面。这个分化时期就是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六国实行有自己专门的字体——就是古文(这里古文是专用名词)。秦国用小篆“书同文”以后,非秦古文一概废止,六国古文从此消失。

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如图是古文的衰字,我们看到它在裘的基础上多出一个口字,而皮毛的象形被独立出来了。而在小篆破译甲骨文字之十五:衣和裘中,这个独立的皮毛部分被纳入衣字中间成为衰字。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衰。后来演化为蓑衣的蓑,加上了草字头纯属多余。当然这和古代的居丧的丧礼(斩衰、齐衰)有关,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深入讨论了。至于裘为什么变成了形声字是因为裘字的上半部分“求”字被用来作为“请求”的意思形成了新的单词。这个“求”是后起义,源于“裘”。

于是我们知道,古文裘和衰在小篆中被规范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是它还是被视为象形字而不是形声字:

“裘,衣部,从衣象形”;

“衰,衣部,从衣象形”。               《说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