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王者大墓里睡着谁?
(2009-10-23 15:00:21)
标签:
羲和木杆戚《世本》尧时代陶寺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史载:唐尧为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号陶唐(1)。尧所属的氏族部落陶唐氏原居于河北省中南部,至尧时才迁至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尧迁晋南后,其后裔受封于唐国,尧为其谥号《史记·五帝本纪注》。所以《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平阳,“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后汉书·郡国志》云:河东郡平阳“尧都此”。有关“尧都平阳”的历史地望。《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古称陶寺。因为陶寺被尧认定是大地的中心点,所以当时尧定居的冀州名字就叫做“中国”。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故《尚书·五子之歌》云:“唯彼陶唐,有此冀方”。
“陶丘氏,帝尧子居陶丘,因氏焉”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陶寺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就一直牵动着考古界、史学界。陶寺,这个汾河之滨黄土塬上的村庄,用墓葬里出土的一件件器物展示了一个远去的辉煌时代——尧舜禹时期。由于尧舜禹时期年深日久,当时又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被不少人视为传说时代。陶寺遗址的墓葬揭秘了一个时代,大量的器物经过碳十四的测定,都属于龙山文化晚期,也就是尧舜禹那个时期。不过,仅仅以此就判定陶寺就是帝尧的活动中心,或者说陶寺就是尧的都城,人们总觉得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关心的是王者大墓中,主人是谁?是羲和,还是羲与和?关于羲和有两段经典记载: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味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史记•五帝本纪》曰: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366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从《尚书》分析:羲与和是两个人,职责是观察尧都(陶寺地区)的白天的日象和夜晚的月亮星辰之象。《尚书》文中“咨汝羲暨和”的暨字兼有“和”“及”“与”的意思,连接前后的名词是有差别的,一般相当于我们俗话说的低半级。比如:安徽省暨合肥市。
不过从《世本》看,羲和也许是一个人。“羲和占日”“羲和作占日”“羲和作占月”“常仪占月,羲和作占月”。
姑且把他们看作两人,因为考古学上作减法比作加法容易些。
羲与和的名字应该叫羲伯、和伯。羲的两个弟弟羲仲和羲叔分管东方和南方的天象观察。和的两个弟弟和仲、和叔分管西方和北方的天象观察。从而证明羲氏族是以侧重观察日象为家族传统的;而和氏族是以侧重观察月亮星辰的夜象为家族传承的。从史籍和分工看,在尧的治下,羲氏族比和氏族地位略高一些。
“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瑞玑、玉衡(华注:即浑天仪),以齐七政,遂禷于上帝。”《史记·五帝本纪》当时的夜相观察最主要的观察北斗七星,是由帝王自己来亲自施行的。这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帝王之术了。
陶寺王者墓主是或羲或和或者羲和,这不是凭空想象的:
“倚在王者大墓的木杆,那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呀,这根木杆发现迄今已经过去了几年,可是还没有脱去神秘的面纱。这根竖立在王墓的木杆,它的上面涂有黑色、绿色和红色标记的漆,旁边壁龛里还放置着具有圆形小孔的玉器——戚。”“而这根木杆上红漆的标记与25公分(尧时一尺)恰好形成某种比例关系。”《山西日报》
从文中发现的随葬物品看,墓主人应该是和观察太阳有关的。标有刻度的木杆是用来丈量圭的“表”,而具有圆形小孔的玉器戚的作用是用来将太阳光线聚集在表的某一刻度的边缘,以便使它的投影在圭上显现的更加清晰。这里的表和戚不是观察星象的工具,观察星象的原始工具是一根长数尺的中间空心的长管,质地可以是玉质、骨质或者竹质的。
其实如果文中提到的木杆是空心管,这个问题会更加清晰:空心长管名叫玉衡,是观察星、月用的工具,故而墓主人就一定是和伯,由此可以判断羲、和就一定是俩人。因为和伯如果执掌占月占星,那么羲伯的职责就只能是占日。所以羲、和是两人无疑。但是从当时的制作工艺看,这根木杆只能是实心的占日工具——表。
这个任务只能是由羲伯、和伯或者他们以上的官员(尧或者舜)来完成的。根据远古丧葬惯例,这个墓中的主人应该是专门观察太阳的官。所以应该是羲伯或者和伯中的一人。只有占日的官员可以带着属于自己的占日工具下葬。如果羲和是一个人那么墓中主人是羲和无疑,如果羲和是两个人,陶寺王者大墓中的死者是羲氏的首领羲伯或者和氏的首领和伯。另外应该还有一座类似的王者大墓的墓在陶寺地区。现在墓中究竟是羲伯还是和伯现在还无法断定,因为我们根据文献还无法断定羲和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但是他不是尧。因为尧死于中国之外,尧究竟死于何处安葬何处这个问题史家还在争论。换句话说,即使尧就是死在陶寺,墓中随葬器物也不应该有表和戚。如果那是权杖和扳指又当别论。从《世本》记载的内容“陶丘氏,帝尧子居陶丘,因氏焉”看,居住在陶寺的首领只是尧的儿子。说明尧另有居住地。总之,随葬的表和戚说明死者不是帝王但是和观察天象有关,王者大墓的规制又说明死者享受着王者的地位和待遇。
墓中也不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远古之人死后即使贵为帝王也是随处安葬。不可能千里迢迢运回故乡安葬。所以这四个人应该安葬在东南西北四方。不在陶寺。
尧死后谥尧,所以桡骨这个名称是在尧死后才有的,而尺骨的名称不会早于桡骨。
舜即位,迁都。尧的后代就被分封在陶寺,称唐国。舜的时代的天象观察应该在舜的新都邑。所以,陶寺地区的天象观察应该只有有尧一代。官员只有羲和一人,或者羲伯与和伯两人。
尧的时代就这么几个“名人”,排除了其他,只剩下羲和。
查《世本》可知:“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可见和氏的后代传承了祖上的手艺,世代以天地之官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