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商

标签:
阏伯相土相《世本》商契颛顼左传文化 |
分类: 远古史 |
河南省有个商丘市,是商朝开国君王商汤的国都,这是史学界都公认的。
“殷契……封于商。……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史记·殷本纪》
上文中的亳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的商丘。
河南省还有个濮阳市,是夏朝前辈司火官閼伯的都城,也叫商丘。
“河水旧东决,迁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虚;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殷相土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
确实有两个同时代的商邱存在于历史文献中。两个地点一在黄河南一在黄河北相距257公里。河南的地名上出现的怪事还有一桩,仅叫“亳”的地名在商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就有四个:商丘、偃师、殷墟和山东的曹县。
两个或多个地名相同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名称本不是用来做地名用的,比如商丘和亳。本文说“商”。
《诗经·商颂》的正义里有一句话读者可能不在意,但是却很关键。“经典之言商者,皆单谓之商,未有称为商丘者。”为什么商只能称为商而不能叫商丘呢?正义里没有说,我认为作者不知道原因。因为唐朝孔颖达没有看到殷墟卜辞。卜辞出土是公元1899年的事情。我们来看卜辞“商”:
上文《水经注》中濮阳称作帝丘是正确的叫法。濮阳是颛顼的旧墟。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门外广阳里中。”
“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亳阴野中。”
“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爰有鶖久、文贝、离俞、鸾鸟、凤凰、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瑞瑰瑶碧,皆出卫于山。”《山海经》
所以春秋时代这个地方就叫做卫国,这是卫国名称的由来。所以濮阳的古称确实叫做帝丘。
商丘。我们论证了其中的丘字是一个赘字。所以商丘的古代地名应该叫做商。商作为地名不是起于商汤,而是在契以前就叫这个名字。从字义上看,商也应该是某一个古帝的旧居(帝之丘也)。商契被尧封于商,是此地的第一代君王,所以应该是因地得名。因为契不是五帝之一,不能把契的旧墟叫做商。商的得名一定还另有原因。
商丘在商周又称南亳。《世本》载“契居蕃”,《史记》说“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就是说商汤也是住在蕃地的。有部分专家说这里“亳”就是“蕃”,我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亳”和“蕃”声通韵不通,方言学上目前也没有拿出证据。所以这个蕃可能是商丘在商朝的真正的地名。但是亳的语义学起源始于卜辞,我们另文讨论。
上文我把《皇览》中关于颛顼和帝喾的坟冢并列是一种故意。因为在史学界有一个至今争论未休的问题:颛顼的五代孙相和帝喾的四代孙相土都曾经以帝丘为都。我找到了一个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证明材料:
“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虚。故陶唐火正閼伯之所居也。”
“相徙帝丘,于周为卫。”
同样一个《世本》的原文,同为张澍粹(粹字应为禾木旁)集本。相所迁徙的是帝丘,正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且注明在周朝时为衞地。而相土所迁徙的是商丘,从道理上应该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问题就出在它留了一个尾巴,说是“本颛顼之虚。故陶唐火正閼伯之所居也。”这两个地点又合二为一了。但是为什么《世本》中一个地方要用两个不同的地名呢?当然是为了区别两地的不同。从年代上看,相土应该比相的年龄大很多,不仅因为他是第四代孙,同时因为大禹治水导致年龄很大时才和涂山氏结合生下了启。这说明商相土和夏相先后在帝丘(濮阳)定都也是有可能的。还有,所有关于相土的文献都没有提及“相土徙帝丘”的提法,这说明商代相土定居商(今商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左传》里面有答案:
《左传昭公元年》“后帝不臧,迁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左传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
商契的第四代孙相土所迁的正是商丘,这个商丘正是尧帝派遣閼伯去的地方。因为閼伯是火正,是主管火宿的官,必须让他去商丘祀大火。因为商丘这个地方正是辰星的分野,所以让閼伯在那里以火宿纪时。
原来是《世本》错了!它把颛顼之虚(帝丘)和故陶唐火正閼伯之所居(商或者商丘)混为一谈了。好在星宿是不变的,星象运行是有规律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世本》,因为它为我们留下了帝丘和商丘确实是两个地方的宝贵记录。
现在依旧需要的是——河南濮阳和商丘两地的夏代考古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