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上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中)

(2009-10-01 16:45:41)
标签:

鳄鱼

图腾

应龙

蚩尤

活捉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小龙年伊始,我以此文置顶迎接农历的小龍年.该文一共三篇,(上)(中)(下)在博客里可以找到。
    看完后赞成的,请帮忙顶一个!

有关龙的研究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至今为止学术界认知分歧主要集中在图腾说和鳄鱼说两派:

图腾说:这一派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系统地提出了龙是图腾的见解:“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他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图腾说力图弥合先秦古籍中各种龙的记载,意在用一个固定的图腾统一所有龙的意象,进而形成龙文化的基础。闻一多先生的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而且,从三皇五帝时期的战争记录表明,在一个氏族打败或消灭另一个氏族之后,战败者的图腾是消失而不是“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图腾说的矛盾在于和图腾定义相忤逆。追根寻源,我们在佛罗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里,找到了法国人类学家雷诺在1900年提出的图腾信仰的十二教条,所谓教条就是研究图腾现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正是这个教条规定了图腾物必须是动物,所以我国的研究者,总是陷在动物的框框里。有关龙的原型有十几中动物原形之多。的确,龙本身在远古也一直是被中国人认为是一种动物的。《辞海》对龙作了两条比较具有科学性的解释也依然不脱动物的窠臼:“(1)古代传说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虫。(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是有缺陷的,因为远古时代记载的龙,没有一条是在地上爬的爬虫,中国龙从来就是站立的、战斗的龙。)

鳄鱼说:最早提出龙的原形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现代学者何新也认为:云,以及云和雨的功能性关系,就是产生龙的意象的基础。““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何新在《龙:神话与真相》专著中持龙的生物原型是上古存在于中国古陆的鳄类或鲸类动物[2]这一观点。持这一观点的还有王大有、刘城淮、王明达、祁庆福等人。这一观点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在于:古陆的鲸类或爬行类都是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生物,而古籍中记载的龙象多数是一种千变万化的天象,起于地,达于天的。

此外,有关龙的原型尚有“闪电说”(朱大顺)“龙为虹说”(胡昌健)“ 树神说”(尹荣方)“恐龙记忆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但是多属于个人意见,没有形成学术气候。

我的见解是:龙的原型是一种自然天象,就是那个时代经常肆虐的龙卷风。

 

    据先秦史籍记载,龙从来就没有被捉住过,最有力的证明见于《左传·昭二十九年》里另有一则关于龙的纪载,也指的是这个时代: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蔡墨把捉不住龙归结于水官一职被废除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此前设立水官的历代王朝也没有关于水中捉住龙的历史记载。而凤凰就大不相同,从晚商卜辞中就有商王猎获凤的记载: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甲3112)金文《中鼎》有方国"归生凤于王"。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罗列的引自汉以后史书的中国各地发现凤的记载更是达到42条之多。

   在历史上不仅没有活龙被捉住过,连一例静止的(或死的)龙的形象也不曾见过。龙在先秦史籍中总是以双龙搏击相斗的形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是出双入对的,夏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残陶器上就曾发现有龙一首双身。此外见于史籍的记载还有很多,《左传》里就记录了郑国发生的两次龙斗,一次称龙,另一次称蛇。再试举四例:

   “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国语·郑语》

   “腾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淮南子·泰族》

   “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易经》(两条龙的血分别是黄色[即黄土]和黑色[即黑土])

    值得一提的是应龙和蚩尤这一对龙斗在《山海经》中一共有三段记载,是历史上确实发生的现象应该不是虚构的: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①,杀蚩尤与夸父②,不得复上,故下数旱③。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应龙和蚩尤是双双同时出现的;当蚩尤战败的同时应龙消失在南方;每当应龙再次出现时,又会伴随大雨。说明蚩尤和应龙之间的战斗也是一场龙卷风之战。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所绘的蚩尤的形象就是两条龙纵向纠缠在一起的搏击形象(见附图)中国上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中) 这种纵向的搏击形象应该不是爬行的蛇神吧。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是:龙的形象是从原始的垂直造型逐渐向横造型演变的。我们从甲骨文的龙字造型(见上文)到先秦以前的著作如《左传》《史记》中描写的龙的造型可以看到龙在远古以来一直是垂直造型。已经出土的晚商青铜器上,龙的造型都是竖直的。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古钟离国的铜鑸,其龙的造型为自肩附耳的纵向造型。说明在春秋以前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都是自下而上的。但是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龙出现了横向的双龙回首造型、龙凤同体和双龙相对的造型。研究古玉的人都知道,这种起于战国晚期的龙的横造型多用于装饰性的玉器,始于楚国,到西汉时才流行全国。例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龙形玉佩就是横的造型。佩戴龙珮在人的身上美学原理是借助龙威用以增强主人的威慑力量,为了美观龙珮演化为横向的造型。

本文一共三篇。看完请帮个忙,顶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