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代的龙究竟是什么?(中)

标签:
鳄鱼图腾应龙蚩尤活捉 |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
有关龙的研究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至今为止学术界认知分歧主要集中在图腾说和鳄鱼说两派:
图腾说:这一派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系统地提出了龙是图腾的见解:“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他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图腾说力图弥合先秦古籍中各种龙的记载,意在用一个固定的图腾统一所有龙的意象,进而形成龙文化的基础。闻一多先生的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而且,从三皇五帝时期的战争记录表明,在一个氏族打败或消灭另一个氏族之后,战败者的图腾是消失而不是“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图腾说的矛盾在于和图腾定义相忤逆。追根寻源,我们在佛罗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里,找到了法国人类学家雷诺在1900年提出的图腾信仰的十二教条,所谓教条就是研究图腾现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正是这个教条规定了图腾物必须是动物,所以我国的研究者,总是陷在动物的框框里。有关龙的原型有十几中动物原形之多。的确,龙本身在远古也一直是被中国人认为是一种动物的。《辞海》对龙作了两条比较具有科学性的解释也依然不脱动物的窠臼:“(1)古代传说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虫。”(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是有缺陷的,因为远古时代记载的龙,没有一条是在地上爬的“爬虫”,中国龙从来就是站立的、战斗的龙。)
鳄鱼说:最早提出龙的原形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现代学者何新也认为:“云,以及云和雨的功能性关系,就是产生龙的意象的基础。““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何新在《龙:神话与真相》专著中持“龙的生物原型是上古存在于中国古陆的鳄类或鲸类动物”[注2]这一观点。持这一观点的还有王大有、刘城淮、王明达、祁庆福等人。这一观点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在于:古陆的鲸类或爬行类都是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生物,而古籍中记载的龙象多数是一种千变万化的天象,起于地,达于天的。
此外,有关龙的原型尚有“闪电说”(朱大顺)“龙为虹说”(胡昌健)“ 树神说”(尹荣方)“恐龙记忆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但是多属于个人意见,没有形成学术气候。
我的见解是:龙的原型是一种自然天象,就是那个时代经常肆虐的龙卷风。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①,杀蚩尤与夸父②,不得复上,故下数旱③。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这种纵向的搏击形象应该不是爬行的蛇神吧。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是:龙的形象是从原始的垂直造型逐渐向横造型演变的。我们从甲骨文的龙字造型(见上文)到先秦以前的著作如《左传》《史记》中描写的龙的造型可以看到龙在远古以来一直是垂直造型。已经出土的晚商青铜器上,龙的造型都是竖直的。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古钟离国的铜鑸,其龙的造型为自肩附耳的纵向造型。说明在春秋以前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都是自下而上的。但是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龙出现了横向的双龙回首造型、龙凤同体和双龙相对的造型。研究古玉的人都知道,这种起于战国晚期的龙的横造型多用于装饰性的玉器,始于楚国,到西汉时才流行全国。例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龙形玉佩就是横的造型。佩戴龙珮在人的身上美学原理是借助龙威用以增强主人的威慑力量,为了美观龙珮演化为横向的造型。
本文一共三篇。看完请帮个忙,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