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民歌最动情
(2009-09-28 09:34:15)
标签:
檀树民歌枸杞桑树孔子郑国文化 |
分类: 远古史·诗经 |
春秋之际的郑国和卫国,因为邻近王畿,文化发达,思想活跃。他们的民歌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内容抒情而放达,曲调优美而激越。当时吴国皇子季扎北过郑卫,听了郑国民歌后,赞叹道:“美哉,其细也甚”但鲁国的孔子对“郑声”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孔子删诗经,对郑国民歌的总的态度是:郑声淫。放郑声。所以我们今天只能欣赏到幸存于孔子刀笔后的二十一首郑国的民歌。欣赏赞叹之余,我们只能感叹孔子删诗经是政治家越俎代庖,干了文学家应该干的事情。从下面欣赏的郑国民歌《将仲子》中,我们深深惋惜那被孔子扼杀的郑国的民歌的遗响不再……
《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父母,兄长和环境的干涉下,欲爱而不能时的内心表白。全诗符号选择精准,节奏舒缓,韵味十足,感情缠绵细腻而真实动人。全诗三段二十一句。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音枪)是请的意思。仲子,就是我们俗称的二哥,是女子的心上人。自古以来,对这首诗的注解没有大的争议。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历代的注释在对“树杞”“树桑”和“树檀”三个符号的解释虽然一致,但很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分析它们的可疑之处。这三个词按照传统说法,解释为:树杞就是枸杞树;树桑就是桑树;树檀就是檀树。稍微有点植物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三种树除了檀树值得一偷以外,其余的桑树和枸杞树根本不值得一偷。檀木坚硬,很难砍伐。枸杞树是荆条细枝。桑树是弯曲不成材料,木质细软,不当大用。诗中用的动词是“折”,说明二哥是折枝,是恶作剧。但是在春秋时代,折几根枝条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三种树应该是用来代表三个季节,枸杞—秋季;桑树—春季;檀树—夏季。秋季初恋,只有父母觉察到;春季动情,兄长们发现了;到了夏天就满村人都知道了。
其次《将仲子》一诗的意境远非如此。上面我们探讨了三种树木都是不值得一偷的东西。但是这三种树木都有值得一偷的东西:枸杞树上的枸杞子,桑树上的桑葚和檀树上的檀芽。这三种食物正是在秋季,春季和夏季采摘,所以有鲜明的季节性,是季节符号。枸杞和桑葚已经是众所周知。这里解释一下檀芽。檀树每年发芽很迟,已经是初夏时节,檀芽和香椿牙一样都是季节性食物。檀芽为嫩黄色,采摘后用开水潦过可以炒菜吃,质地柔韧爽口。缺点是只有清香没有香椿那样的特殊香气。1976年我下放在皖南的广德县,每年初夏都有邻近的浙江长兴县农民来“打檀芽”,是她们告诉我这个秘密。当然,这或许是一个古老的食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暗寓。枸杞,桑葚,檀芽都是性符号,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性的暗示。这是民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将仲子》翻译成现代民歌,听起来非常缠绵动人,和安徽的怀远民歌《摘石榴》虽异曲而同工。在本文结束之前,我尝试用现代的民歌形式将它演绎出来,以供欣赏:
叫声二哥哎,你莫到我家来,莫偷我的枸杞。妹妹我不是小气,我爹妈都在家里。妹妹我好想你哟,爹妈要骂你啊,疼在妹妹我心里。
叫声二哥哎,你莫翻我家墙垛,莫偷我的桑果。妹妹我不是小气,我哥哥都在家里。妹妹我好想你哟,哥哥们要骂你啊,疼在妹妹我心里。
叫声二哥哎,你莫进我家菜园,莫偷我的檀芽。妹妹我不是小气,村里人多眼杂。妹妹我好想你哟,嘴杂就满城风雨啊,疼在妹妹我心里。
语含亲昵、关心、挑逗、辩解和真情,比传统的注解更加深化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