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人的千古牢骚
(2009-09-26 10:49:45)
标签:
北门政事卫国元老旧臣士子杂种文化 |
分类: 远古史·诗经 |
闲来无事,读《诗经·邶风·北门》偶有所得: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毛诗》小序:“《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朱熹《诗集传》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
但是我们在诗中并没有看到“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只听到一个士子的牢骚满腹。《北门》到底表达了什么主旨呢?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诗中北门的意思。我们知道,从商代开始君王南面称帝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规定。从洹北商城的遗制可以看出,朝廷是面向南方的,这源于远古以北极为天枢的天象学观察。既然南面为尊,则朝廷命官上朝都是从南门鱼贯而入的。这里这个士子出自北门,说明他在朝廷的地位衰落了。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落魄的士子,不得从朝廷的南门出入。其为官的地位已经很低,或者说他被君王罢免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牢骚满腹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为什么君王把很多大小政事都委任于他的这样一个贤良之士会灰溜溜地走出北门呢?原因在诗中表明是“室人交徧谪我”“ 室人交徧摧我”。这里的“室人”是谁,为什么众口一词的攻击他呢?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卫宣公十二年(707)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
这一切考证都无关宏旨,其实排外才是《诗经·邶风·北门》一诗的主旨。
我们知道在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一般是宗族组成的。而这个士子虽然很能干,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我入自外。他是一个外来的能人。这里对“我入自外”的理解是很关键的,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从外面进来,而应该理解成为:我是从他国来卫国当官的。正如伊尹和傅说一样,这个士子是卫国君王招贤纳士引进的人才。因为能干所以卫国国君“政事一埤益我”“ 政事一埤遗我”,这就激发了卫国本氏族元老旧臣的嫉恨,所以“室人交徧谪我”“ 室人交徧摧我”。我们看到排外不仅是今天才有的嫉贤妒能,而是一种传统。
卫国的国君不愿也不敢得罪元老旧臣,只好免去了这个外乡人的官职,被摘掉乌纱的外乡人在失意后从后门(北门)走出朝廷,才有了这样三段精彩的牢骚流传千古。他不敢归罪于君王,只能归之于天意。发出“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这样的千古一叹。这个忠心耿耿的外乡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卫国国君交付的所有政事,换来的是一片嫉妒而产生的指责和谗言,最后一贫如洗地“滚出卫国”。正应验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这是一棵来自异乡的“杂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