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译甲骨文字之三:衣和依

(2009-08-13 16:49:24)
标签:

甲骨文字

胞衣

胎盘

夏启

涂山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译甲骨文字之三:衣和依    甲骨文:衣

破译甲骨文字之三:衣和依    甲骨文:依

对于甲骨文“衣”和“依”的本义的解释一直到现在都是很值得怀疑的。试举一例:

“独体象物字,象上衣形,有领、两袖和襟。本义是上衣。”

“从人,从衣,字象人在衣中。”                以上引自《殷墟甲骨学》马如森

众家解释大同小异,都解释为上衣。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它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

《说文》对衣的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就是说这“衣”和“依”是可以互训的同一个字。这是很矛盾的,第一,既然衣是“象覆二人之形”那么依岂不是“象覆三人之形”了?衣为什么要覆二人呢?岂不荒唐!其次,既然“上曰衣,下曰裳”,衣的下面为什么是封死的?而且向下的位置有一条弯曲,这又是什么含义?第三,人不是穿在衣里面,而是被裹在衣里面。

《说文》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衣,依也。”这个衣是人的衣。是胞衣,是胎盘,是人一出生就裹着的那层血肉之衣。《前漢书·外戚傳》“善臧我兒胞”。颜師古註:音苞。謂胎之衣也。就是这个意思。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把胎盘叫做胞衣或衣胞或者叫做胞衣子。中医里胎盘仍然叫胞衣,人胎衣,紫河车等。

上面的甲骨文字的“衣”就是胎盘,就是胞衣。而“依”则是孩子在胎盘中的象形。当孩子被取出以后,剩下的就是人的第一件衣服:衣。作为衣服的衣是后来的引申义。

有人会反击我的见解,说“胎儿出生后胎盘是一个完整的形象,怎么会有开口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答案是这样的:我国远古时代的产妇分娩时一是经常发生胎盘连同婴儿一起产下的情况,二是经常发生难产现象。所以很多胎儿都是依靠剖开胎盘取出的。

前者如:“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博物志》

后者如:“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集解]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
                
史记·楚世家》                                                            

“禹毋修已,吞神珠如薏苡(音意以),胸坼生禹。”       《世本·帝系篇》
  “禹毋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涂山。”                《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杨雄《蜀王本纪》

以上两种出生方式都必须在分娩时剪开胎盘才能取出胎儿。

这里不妨纠正《淮南子》里一个长期存在的谬误。“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到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其中的“石破北方而启生”一直不被研究者理解,所以产生了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涂山氏生启时也是难产,最后大禹用石刀剖开了涂山氏的背产下夏启。涂山氏因难产而死。这就是《楚辞·天问》里屈原所质问的:“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其中的“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意思应该是:石刀剖背(北)而产下夏启。“北”是“背”的本字,而“启”就是“打开”的意思。  

我们经常在先秦古籍里看到妇女分娩时有“腹剖”和“背剖”两种情况。即可以是对孕妇进行剖腹产的方式,也可以是剖开胎盘取出婴儿时的方式。剖开胎盘,看见是婴儿的正面叫作“腹剖”或“剖腹”,如果看见是婴儿的脊背一面就叫做“背剖”或“剖背”。                                               

从“衣”的甲骨文字里,我们增长了关于古人分娩的新知,就是远古时代人们剖开胎盘的具体方法是,先横着剪一刀,然后垂直方向再剪第二刀,形成一个“T”形刀口,这样可以很安全而且顺利的取出胎儿。当胎儿取出以后,胎盘的形状就是“衣”这个字的甲骨文的原形。而“衣”字甲骨文下面为什么是封死的也就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向下的一段弯曲就是胎盘与胎儿脐带相连接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